[发明专利]改进的控制信道监测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51957.5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5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P.阿尔里克松;T.多;R.卡拉基;李根;A.穆克吉;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2/12;H04L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付曼;姜冰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控制 信道 监测 | ||
一种供用户设备(100)中使用的方法,所述用户设备(100)被配置成根据新空口(5G)标准操作,所述方法包括:监测用于传输的微时隙的控制区域;检测传输的开始;针对常规时隙监测所述传输的控制区域;检测传输已经结束;并且响应于此,再次监测微时隙的控制区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改进的控制信道监测并且特别是用于为控制信道监测提供动态或非静态周期(periodicity)的电信装置、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前,称为新空口(NR)的第五代蜂窝系统正在3GPP中标准化。为了最大的灵活性而开发NR以支持多种并且基本上不同的用例。除了典型的移动宽带用例之外,还有机器型通信(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侧链路装置到装置(D2D)以及也有若干其它用例。
在NR中,基本调度单元被称为时隙。对于正常的循环前缀配置,时隙由7或14个OFDM符号组成。7个符号时隙仅可用于子载波间距是60 kHz或更低时。作为示例,具有以60kHz子载波间距的7个符号的时隙是125 us长。
时隙的前面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包含UE(用户设备)的控制信息——所谓的控制区域。该控制信息例如能够是下行链路指配或上行链路准予。
为了减少时延,一种称为微时隙的机制已经被引入NR中。顾名思义,微时隙是具有比常规时隙更少的OFDM符号的时隙。当前协定允许长度为2到14个OFDM符号的微时隙。
类似于时隙,微时隙的前面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包含控制信息。因此,为了能够使用微时隙来调度UE,它必须监测微时隙的每个可能位置的控制区域。例如,如果微时隙包括两个符号,其中一个是控制区域,则UE需要每隔一个OFDM符号监测控制区域。
针对相同服务小区上的不同UE,NR还支持灵活的带宽配置。换句话说,由UE监测并且用于其控制和数据信道的带宽可以小于载波带宽。用于每个分量载波的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配置能够被半静态地发信号通知给UE,其中带宽部分由邻接PRB的群组组成。保留的资源能够在带宽部分内配置。带宽部分的带宽等于或小于UE所支持的最大带宽能力。
本文中要讨论的发明的发明人在富有洞察力并且有创造力的推理之后,已经预见并且意识到将存在问题,该问题在于:为了允许gNB(NR接入点或基站)使用微时隙接入信道,UE必须被配置成以等于微时隙长度的周期来监测控制区域。就处理资源和功耗而言,这是昂贵的。一旦gNB已经获得对信道的接入,在许多情况下,以时隙粒度来调度便是足够的。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来在微时隙的控制区域的频繁的监测和常规时隙的控制区域的不太频繁的监测之间切换。
当UE在装置到装置(D2D)通信期间接入信道时,可能存在相同的问题。
鉴于上面指出的问题和缺点,需要一种监测控制信道的改进的方式,其降低功耗并且还有其它资源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有创造力并且富有洞察力的推理之后,已经意识到存在与如上面所讨论的微时隙相关的预见到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方法,即:一种用于在例如每X=2个OFDM符号监测微时隙的控制区域和例如每X=7或14个OFDM符号监测常规时隙的控制区域之间切换的UE方法。该方法基于在UE检测到来自服务gNB的传输之前,UE监测微时隙的控制区域。一旦检测到来自服务gNB的传输(并且如果被配置成这样做的话),它便停止监测微时隙的控制区域,并且开始监测常规时隙的控制区域。
因此,本申请的教导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供例如被配置成根据新空口(5G)标准操作的用户设备中使用的方法来克服或至少减轻上面和下面列出的问题和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方法包括:监测用于传输的微时隙的控制区域;检测传输的开始;针对常规时隙监测所述传输的控制区域;以及再次监测微时隙的控制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确定传输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19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