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48433.0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5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柏原尚志;福井杰;野泽聡;中谷浩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F01M13/00;F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雪春;王维玉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分离器 结构 | ||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包括碗状的盖罩和分隔板。分隔板是以堵住盖罩中开口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分隔板与盖罩之间形成窜气气体的通道的板体。分隔板的一部分开口,分隔板开口的部分中,在与盖罩相反一侧设置有将分离并液化后的油储存起来的油贮存容器。油贮存容器的壁面部形成为向盖罩内突出的凸形状。油贮存容器中,在沿着油贮存容器的深度方向的侧壁面部的底侧部分设置有排液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发动机中,伴随燃烧室内的燃烧,会向曲轴箱内漏出窜气气体。一直以来采用将这种窜气气体除去所含的油雾后送回进气系统而向燃烧室回流的结构(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盖罩内的窜气气体通道中设置有多个壁部的油分离器结构。在该结构中,通过使窜气气体与壁部碰撞,使油雾液化,以便对油进行分离及回收。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发动机外侧设有旋风式油分离器结构。在该结构中,将窜气气体导入旋风室,在该旋风室内使窜气气体成为回旋流使油雾液化,以便对油进行分离及回收。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油分离器结构中,储存于喷油器室的油经由排液阀(单向阀)能够被回收到旋风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12128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64312
发明内容
然而,近年来,期望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存在发动机的燃烧压力增加的倾向。若如此增加燃烧压力,则产生的窜气气体也会增加。因此,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则也需要比以往进一步提高窜气气体的处理能力,出现了提高气体中所含的油的分离、回收能力的需求。
此外,发动机在车辆中所占体积的比例受到空气动力方面及外观方面的限制,因此要求提高窜气气体的处理能力,并且要求避免发动机的大型化。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能够提高窜气气体的处理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发动机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设置于发动机的气缸盖内,用于使窜气气体中所含的油雾液化,以便对油进行分离及回收,其包括:碗状的盖罩;以及分隔板,以堵住所述盖罩中开口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盖罩之间形成所述窜气气体的通道,其中,所述分隔板的一部分开口,所述分隔板开口的部分中,在与所述盖罩相反一侧设置有将分离并液化后的所述油储存起来的油贮存容器,所述油贮存容器中,在沿着所述油贮存容器的深度方向延伸的侧壁面部设置有排液阀,所述油贮存容器的壁面部形成为向所述盖罩内突出的凸形状,在从配置于所述气缸盖的凸轮轴的轴心方向正视时,所述油贮存容器的壁面部的一部分中隔开间隔地沿着所述凸轮轴的旋转轨迹延伸的部分形成为圆弧形状,所述油贮存容器沿着所述凸轮轴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油贮存容器的壁面部的一部分中在所述凸轮轴的径向上凹进的部分和突出的部分构成为在所述凸轮轴的延伸方向上连续的凹凸形状,所述排液阀设置于所述油贮存容器的所述侧壁面部中所述深度方向上最底侧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中气缸盖内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Ⅱ-Ⅱ剖面的图,且是表示气缸盖内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气缸盖内油分离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Ⅳ-Ⅳ剖面的图,是表示气缸盖内油分离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表示油分离器结构的分隔板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利富高,未经株式会社利富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84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电机
- 下一篇:用于患者步态冻结的治疗性电刺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