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束恢复机制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29454.8 | 申请日: | 201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3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叶春宣;郗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IDAC控股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9 | 分类号: | H04W76/19;H04W16/28 |
代理公司: | 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爽;臧建明 |
地址: | 美国特拉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束 故障恢复 旋转状态 关联 配置信息 无线发射/接收单元 方向波束 请求消息 网络实体 响应消息 恢复 发送 检测 | ||
公开了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的系统、方法及工具:在无线发射/接收单元(WTRU)处接收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配置信息;检测波束故障并在第一波束上发送第一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至网络实体;通过使用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波束故障恢复响应消息并未被接收;以及如果所述WTRU与静态旋转状态或低旋转状态相关联,则执行基于逐波束的恢复;以及如果所述WTRU与高旋转状态相关联,执行全方向波束恢复。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5月3日递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500,522、2017年6月14日递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519,356的权益,这些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而被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正在持续演进。第五代可被称之为5G。之前(旧有)的移动通信可为例如第4代(4G)长期演进(LTE)。移动无线通信实施了各种无线电接入技术(RAT),诸如新无线电(NR)。NR的用例可包括例如极致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性及低延迟通信(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
发明内容
在此公开了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的系统、方法及工具:在无线发射/接收单元(WTRU)处接收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配置信息;检测波束故障并在第一波束上发送第一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至网络实体;通过使用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波束故障恢复响应消息并未被接收;以及如果所述WTRU与静态旋转状态或低旋转状态相关联,则执行基于逐波束的恢复;以及如果所述WTRU与高旋转状态相关联,执行全方向波束恢复。
所述WTRU可确定旋转状态并发送关于所确定的旋转状态的指示。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所述配置信息可包括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的最大数量。与波束故障恢复相关联的所述配置信息可包括定时器。所述基于逐波束的恢复包括所述WTRU在第二波束上发送第二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例如,如果所述第一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已以最大功率被发送)。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可在多个波束上同时被发送。可在全方向波束上的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例如,如果已经发送了最大数量的非全方向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且未接收到所述波束故障恢复响应消息)。无线电链路故障可被触发(例如,在已经发送了最大数量的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且未接收到所述波束故障恢复响应消息时、或在定时器期满之前未接收到所述波束故障恢复响应消息时)。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了可以实施所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示例性通信系统的系统图。
图1B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以在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内部使用的示例性无线发射/接收单元(WTRU)的系统图。
图1C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以在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内部使用的示例性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和示例性核心网络(CN)的系统图。
图1D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以在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内部使用的另一个示例性RAN和另一个示例性CN的系统图。
图2绘示了波束恢复机制的示例。
图3为用于波束故障检测的多个阈值的示例。
图4为一示例性情形,其中用于数据信道的波束可不同于用于控制信道的波束。
图5为WTRU确定用于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的波束的示例。
图6为跟踪WTRU旋转状态的示例。
图7为处于第一WTRU旋转状态的WTRU确定用于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的波束的示例。
图8为下一代节点B(gNB)在接收到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之后的示例。
图9为在定时器内均匀分布的监视时机的示例。
图10为在定时器期满时未接收到对波束故障恢复请求消息的响应的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IDAC控股公司,未经IDAC控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94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LTE互通中统一分割承载
- 下一篇:跃迁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