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烟兼吸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26784.1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3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竹原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A61M15/06 |
代理公司: | 11400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谦;阴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烟装置 吸烟 控制基板 吸氢装置 阴阳电极 电解槽 阴极 电池收纳部 阳极 充电电池 电池供电 空气层流 电解液 电连接 加热式 可拆卸 容纳筒 收纳部 体连接 筒状孔 注水口 吸氢 贮水 断电 通电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供吸烟和吸氢的吸烟兼吸氢装置,其中可拆卸地容纳筒型便携式的加热式吸烟装置主体。本发明的吸烟兼吸氢装置具有:充电电池,设置于电池收纳部内;控制基板,控制所述电池供电;一对阴阳电极,由所述控制基板控制电池的阳极和阴极通电或断电;可贮水的电解槽,在其下部,所述一对阴阳电极插入至其内部,并具有电解液或水的注水口以及与电解槽内的空气层流体连接的氢生成口;以及吸烟装置收纳部,形成有可供所述吸烟装置主体从上方插入的筒状孔,并且其底部具有可与吸烟装置下部的端子电连接的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烟兼吸氢装置,可与通用的便携式加热式吸烟装置的吸烟装置主体连接而吸取尼古丁或芳香气体,并且可吸取由电解生成的氢气。
背景技术
吸烟时产生的侧流烟、呼出烟所引起的被动吸烟的危害等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提供了一种所谓电子烟,其不释放或减少含有焦油等的侧流烟。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加热式电子烟,在这种电子烟中,每次使用时连接含有烟叶的一次性烟盒,不点燃烟盒内的烟叶,通过加热,仅吸取尼古丁成分,不释放(或大幅减少)侧流烟(专利文献1~3)。
该加热电子烟为全套电子烟,其由下述部件组成:筒型主体,具有通电加热的加热器;筒型供电盒(含充电电池),与主体下部相连并向主体供电;一次性烟盒,安装于主体上内部的中空蒸气室并且加热时会产生含尼古丁的蒸气。
但是,尽管以往的电子烟可以避免由侧流烟等所引起的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但吸烟者本人至少要继续摄取尼古丁,自主地减少尼古丁摄取量的禁烟成为必须,结果无法实现禁烟。
以往普遍认为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有:(1)由于产生活性氧,导致致癌性升高,(2)由于吸入一氧化碳,导致运动功能等的降低和动脉硬化风险等的升高。其中关于(1),活性氧的氧化力非常强,尽管它具有清除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但已知它还会攻击、损伤人体正常的细胞,摄入过量的活性氧,会增加破坏正常细胞的可能性,细胞降解以及细胞变异,或与之相伴的皮肤老化等的风险,尤其是致癌风险会升高。
另外,关于(2),即使少量摄入一氧化碳,也会导致血中血红蛋白功能降低,由于持续轻度缺氧,导致运动功能和脑功能降低。而且还指出有红细胞异常增加的病例,导致血液粘度增加、血压升高和头痛,成为动脉效应的原因。
对此,近年来,已表明由于氢和活性氧结合并还原,因此氢具有较强的去除活性氧的功能,另外,由于以氢和活性氧作为反应物时,生成物是水,对人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因此,尤其建议在身体内易于产生活性氧的吸烟时将氢摄取到体内,这成为扩大氢水销售市场的因素之一。另外由于一氧化碳与氧结合后会生成二氧化碳,使其无毒化,因此还建议吸烟时摄取氧。
鉴于这种情况,申请人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的吸烟兼吸氢等的装置,其可以摄取尼古丁和氢等,并且可以同时实现防止被动吸烟和减少对吸烟者本人的健康损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5001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6-510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4-524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便携式的吸烟兼吸氢等的装置必须与使用者已经持有的电子烟分开地购买并携带,有迹象表明,在考虑到成本方面和携带的便利性时,购买欲低下。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进行创作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吸烟兼吸氢装置,使用一台通用的电子烟即可摄取尼古丁和氢(或芳香气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67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