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73358.8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07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师楚;关丽莹;梁嘉文;崔鹤川;冯丽团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弘峻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4 | 代理人: | 全成哲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水腔室 出水腔室 深水增氧 供气管 河涌 顶部设置 增氧系统 出水口 进水口 生化 水体 本实用新型 饱和状态 供氧装置 水体流动 出气口 高度比 进水腔 氧气泡 氧气 河床 互通 室内 上游 分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包括有深水增氧池,深水增氧池自上而下分割为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于底部处互通,进水腔室处于河涌上游,出水腔室处于河涌下游,进水腔室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出水腔室顶部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高度比出水口高,在进水腔室内插进有供气管,供气管插至进水腔室底部,供气管连接供氧装置,供气管上设置有出气口,采用本技术方案后,通过在河床上增加深度较深的深水增氧池,并控制水体流动路径需要经过深水增氧池底部,从而增加氧气泡在水体中的上升时间和逗留时间,创造有利条件给水体吸足氧气,甚至可以达到饱和状态,成本低,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河涌治污一直是困扰各级地方政府的难题,行业专家尝试过不同的治污方式进行污水治理,但效果甚微。近年来采用了一种新的治污方式,细菌治污。主要是在河涌水体中培植硝化菌等细菌,由硝化菌等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而培植硝化菌要求水体含氧量要充足,技术人员为了提高水体的含氧量,会采取往水体内注入氧气,氧气气泡在水体中上浮的过程中会被水吸收,从而达到增氧的效果,一般来说,氧气经过小孔排出进入水体内,可以产生<2mm的微气泡,扩大了气(氧气)、水、固(活性污泥微生物)相互接触面积,气、液、固传质效率高,但实际情况是,因大部分河涌深度较浅,氧气泡在进入水体后上升路径太短,水体还没吸收足够,气泡已经上升至水面逃逸了,试验结果表明,在1M水深中通氧,氧气的利用率只达到16%,而在5米水深中,氧气利用率可以达到80%,所以水深越深,氧气利用率越高。为了使水体吸收足够的氧气,使其含氧量充足,有技术人员通过挖深河床,增加水体的深度,延长氧气气泡上升的路径,但这种方式工程大,成本昂贵。也有技术人员通过加大纯氧的供给,使水体吸收足够氧气,但氧气耗费巨大,浪费严重,增加了治污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包括有深水增氧池,深水增氧池自上而下分割为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进水腔室和出水腔室于底部处互通,进水腔室处于河涌上游,出水腔室处于河涌下游,进水腔室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出水腔室顶部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高度比出水口高,在进水腔室内插进有供气管,供气管插至进水腔室底部,供气管连接供氧装置,供气管上设置有出气口。
在供气管底部设置有气泡细化器。
在深水增氧池的顶部设置有密封盖,在密封盖上往深水增氧池内插进氧气收集管,氧气收集管的另一端连接供氧装置入气口。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河床上增加深度较深的深水增氧池,并控制水体流动路径需要经过深水增氧池底部,从而增加氧气泡在水体中的上升时间和逗留时间,创造有利条件给水体吸足氧气,甚至可以达到饱和状态,成本低,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河涌生化治污技术中的增氧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弘峻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弘峻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733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半固定床层式生物填料的好氧接触氧化池
- 下一篇:一种黑臭水体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