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柴油机的机脚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71850.1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54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舒楠;姜小荧;丁建军;沈建平;马炳杰;王志刚;韩霄;范国栋;闫超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齐耀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7/00 | 分类号: | F16M7/00;F16F15/023;F16F15/08 |
代理公司: | 11336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董巍;刘明霞<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2011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脚本体 机脚 柴油机本体 非牛顿流体 活塞 柴油机 容纳腔 盖板 底座 本实用新型 底座本体 在机 产生阻尼力 封闭容纳腔 强冲击载荷 防护作用 开口向下 牛顿流体 吸收冲击 延伸穿过 抗冲击 凸出的 脚本 缓冲 隔振 与非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柴油机的机脚,柴油机具有柴油机本体,机脚安装至柴油机本体,机脚包括机脚本体、盖板和底座。机脚本体用于连接至柴油机本体,机脚本体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腔,容纳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盖板设置在机脚本体的底部并连接至机脚本体,以用于封闭容纳腔。底座设置在机脚本体的底部,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和从底座本体向上凸出的活塞部,活塞部延伸穿过盖板并部分地进入到容纳腔中以接触非牛顿流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脚,机脚在面对强冲击载荷、高速的工况时,活塞部与非牛顿流体之间产生阻尼力,使得非牛顿流体能够缓冲、吸收冲击能量,实现柴油机的隔振以及抗冲击防护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柴油机的机脚。
背景技术
柴油机机脚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柴油机本体的重量,同时提供柴油机对外连接接口并起到定位作用。目前机脚结构形式较为简单,加工方式多样。机脚按照加工方式分类可以分为焊接式和铸造式。焊接式结构形式多样,适用于小尺寸机脚加工。对大型长尺寸机脚,对焊接工艺要求较高。铸造式适合长尺寸加工,且对铸造工艺要求较高,否则容易产生内部缺陷。机脚按照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单体式和整体式。单体式结构小巧,易于生产,但强度较低。整体式机脚对柴油机本体有强化作用,但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对工艺要求较为严格。
现有的机脚结构主要依靠自身材料及结构形式抵御部分微小冲击载荷。但是在面对剧烈冲击时,例如爆炸、撞击时,机脚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甚至发生撕裂破换,将丧失其承载能力及定位作用,严重影响柴油机的持续安全运行。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柴油机的机脚,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柴油机的机脚,所述柴油机具有柴油机本体,所述机脚安装至所述柴油机本体,所述机脚包括:
机脚本体,所述机脚本体用于连接至所述柴油机本体,所述机脚本体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非牛顿流体;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机脚本体的底部并连接至所述机脚本体,以用于封闭所述容纳腔;以及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机脚本体的底部,所述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和从所述底座本体向上凸出的活塞部,所述活塞部延伸穿过所述盖板并部分地进入到所述容纳腔中以接触所述非牛顿流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脚,容纳腔中的非牛顿流体受到强冲击时具有材料硬度、黏度显著升高的特性,机脚在常温、轻载、低速的工作状态下,支撑柴油机本体,在面对强冲击载荷、高速的工况时,底座的活塞部相对于机脚本体产生运动,活塞部与非牛顿流体之间产生阻尼力,使得非牛顿流体能够缓冲、吸收冲击能量,实现柴油机的隔振以及抗冲击防护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机脚的集成度高,具有隔振器、限位器和阻尼器三种功能。
可选地,所述活塞部具有至少两个通孔。
可选地,所述活塞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下方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底座本体相连并且延伸穿过所述盖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延伸部构造为板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部中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延伸部构造为柱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横截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齐耀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上海齐耀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718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换流阀冷却系统减震结构
- 下一篇:一种便于调节的可移动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