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填埋场准好氧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62862.8 | 申请日: | 201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0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邵靖邦;鲁巍;何高昂;徐涛;王浩文;王紫;张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罗雷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滤液导排主管 调节池 渗滤液 渗透液 垃圾填埋场 垃圾堆体 修复系统 潜污泵 好氧 回灌 支管 本实用新型 竖直导气管 负压装置 互相连通 导气管 甲烷 连通 削减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场准好氧修复系统,包括回灌横井、负压装置、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渗滤液导排主管、渗滤液导排支管、渗透液调节池、潜污泵,所述回灌横井设置在垃圾堆体的顶部,渗滤液导排主管、渗滤液导排支管设置在垃圾堆体的底部且互相连通,渗滤液导排主管与渗透液调节池连通,潜污泵设置在渗透液调节池中。其处理效果好,可以削减渗滤液及甲烷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填埋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准好氧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而落后的处理能力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形成了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和堆肥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生活垃圾规模化常规处理技术。由于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时间,以及存量填埋场数量众多,传统的厌氧垃圾填埋场是我国垃圾填埋场的主要存在形式。厌氧填埋依靠微生物降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填埋气,理论上甲烷可被回收作为能源再利用,但由于成本的限制,填埋场填埋气的收集与利用系统缺失,导致巨量的甲烷自动排入空气中。甲烷为强温室效应气体,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达15%以上,生活垃圾填埋场是CH4最大的人类活动释放源之一,因此,控制并削减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对减弱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厌氧填埋技术同时存在稳定化时间长,渗滤液产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好氧填埋通过动力通风,改变填埋场的厌氧环境为好氧状态,在大幅缩短稳定化时间、降低甲烷产量的同时也存在工艺复杂,能耗巨大等问题。
准好氧填埋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结合了厌氧与好氧填埋技术的优点,成本较低,效果也显著好于厌氧填埋,同时易于维护,污染低。准好氧填埋技术利用渗滤液收集管道不满流设计,在垃圾堆体与环境温差的推动下,实现无动力通风,在渗滤液集水管、排水管及导气管周围一定区域形成好氧环境,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准好氧填埋可以显著降低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同时渗滤液的产生量也相应的减少;与传统厌氧填埋相比,准好氧填埋减少了一半以上的温室气体CH4产生量,同时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时间大幅缩短;建设投资及运行成分相对较低,对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水平要求低。
准好氧填埋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与标准还不完善,现有的技术发挥其理论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准好氧技术依赖填埋层内空隙传递氧气,而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后空隙小,氧气扩散速度较慢,且扩散不均匀,使得厌氧向好氧代谢的转化缓慢,厌氧区域广泛存在,甲烷仍大量产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填埋场准好氧修复系统,处理效果好,可以削减渗滤液及甲烷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填埋场准好氧修复系统,包括回灌横井、负压装置、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渗滤液导排主管、渗滤液导排支管、渗透液调节池、潜污泵,所述回灌横井设置在垃圾堆体的顶部,渗滤液导排主管、渗滤液导排支管设置在垃圾堆体的底部且互相连通,渗滤液导排主管与渗透液调节池连通,潜污泵设置在渗透液调节池中,且潜污泵的出口与回灌横井连通,多根倾斜导气管倾斜设置在垃圾堆体中,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为上小下大的变径结构,其底部与渗滤液导排主管连通,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的顶部连接负压装置,且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上设有多个均匀的、向内斜向下的开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回灌横井内设有碎石层,回灌横管位于碎石层中,回灌横管的底部处设有均匀的开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倾斜导气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直导气管、倾斜导气管的开孔直径为5~10mm,孔间距为5~10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倾斜导气管与渗滤液导排主管连接处管径为100mm,距离顶层3~5米处管径减小为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628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