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规格石墨坩埚用热压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71101.1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49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谢时杰;吴建云;朱立永;朱亚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 |
代理公司: | 34111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延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43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环 内模 坩埚坯体 外模 环形凸起 顶推柱 弹性连接部件 本实用新型 上段柱体 上端面 脱模 模具技术领域 热压成型模具 大规格石墨 动力部件 模具脱模 下端内壁 下段柱体 向上移动 成型孔 粘结力 上端 胚体 平齐 压住 柱体 坩埚 模具 合格率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规格石墨坩埚用热压成型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该模具包括外模、内模、顶推柱模、套环以及若干弹性连接部件,所述外模下端内壁设有环形凸起,所述顶推柱模的上端插入环形凸起内,所述顶推柱模上端面和环形凸起上端面平齐;所述下段柱体部分插入外模的成型孔内;所述套环套装在下段柱体上,所述套环位于上段柱体和外模之间;所述套环通过弹性连接部件与上段柱体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脱模时,动力部件带动内模向上移动,由于套环和内模之间存在张力,套环压住坩埚坯体并限制坩埚坯体移动,从而克服内模与坩埚坯体之间的粘结力,避免了在脱模过程中内模脱模对坩埚坯体的破坏,结构简单,胚体合格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规格石墨坩埚用热压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现在的石墨化负极材料行业中,坩埚作为一个粉体高温石墨化容器,其消耗量非常大。但在坩埚制作过程中,尤其是通过压制成型的方式生产坩埚时,坩埚的成品率以及各项性能指标难易达到预期,易出现次品,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成型模具,当前行业工艺中,坩埚压制成型后,内模具在脱模过程中,由于受在压制时内模具与坩埚内表面间的相互挤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的影响,模具容易与坩埚内壁粘结,脱模不畅,压制成型的坩埚成品易破坏,进而使压制的坩埚质量不达标,有的直接在出模时就损坏,有的在焙烧阶段产生次品和废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坩埚压制成型合格率以及提高效率,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规格石墨坩埚用热压成型模具,该模具在内模具上升脱模时,压制成型的坩埚坯体与内模具间的粘结力(摩擦力)的影响小,内模与压制成型的坩埚坯体可顺利脱模,结构简单,合格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下技术方案,包括圆筒状的外模、上大下小的阶梯圆柱状的内模以及圆柱状的顶推柱模,所述内模上端和顶推柱模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动力部件,所述外模下端内壁设有环形凸起,所述顶推柱模的上端插入环形凸起内,所述顶推柱模上端面和环形凸起上端面平齐;所述内模包括上段柱体和下段柱体,所述下段柱体部分插入外模的成型孔内;所述外模、内模以及顶推柱模的中心轴线相同;所述模具还包括套环以及若干弹性连接部件,所述套环套装在下段柱体上,所述套环位于上段柱体和外模之间;所述套环通过弹性连接部件与上段柱体连接。成型过程中,所述套环位于外模上,所述套环和内模的上段柱体之前存在张力,从而使得压制成型的坩埚坯体与内模下段柱体之间摩擦力小,便于脱模。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内壁紧贴内模下段柱体的外壁,保证成型后的坩埚坯体的上端面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包括弹簧和螺钉;所述内模的上段柱体下环形端面上按圆周均匀开有若干螺纹盲孔,所述套环上按圆周均匀开有若干通孔,所述螺纹盲孔和通孔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若干通孔在外模上的投影位于成型孔周围;所述螺钉的上端依次穿过通孔和弹簧,并拧紧在螺纹盲孔内。所述套环和上段柱体通过螺钉来实现连接,并通过弹簧使得两者之间存在张力。
又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盲孔为阶梯状,所述螺纹盲孔自上而下依次为螺纹孔和第一弹簧孔,所述弹簧的上端位于第一弹簧孔,所述螺钉的上端拧紧在螺纹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盲孔中,所述螺纹孔的直径小于第一弹簧孔的直径。
又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阶梯状,所述通孔自上而下依次为第二弹簧孔、中间通孔和限位孔;所述弹簧的下端位于第二弹簧孔内,所述螺钉穿过中间通孔和弹簧,所述螺钉的头部卡在限位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二弹簧孔的直径大于中间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弹簧孔限制弹簧下端的位置,同时保证弹簧的张力;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中间通孔的直径,限制螺栓的头部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711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