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33632.1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4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殷立锋;赵志银;李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E02D2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庆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盖 井井盖 管线保护 外槽壁 本实用新型 降水 开口 保护圈 井管 可开启 承压 外围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包括一井盖平台、一井管保护圈和一井盖,所述井盖平台中部形成一开口,所述井盖可开启地设置于所述开口内,所述井管保护圈固定于所述井盖平台的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外围。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增强了降水井井盖的承压能力,对井盖和管线起到了有效的保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杭州大江东地区浅层的粉砂、粉土层在动水情况下易产生槽体坍方,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槽段的稳定性较难控制,现场施工面临困难。为保证地墙成槽的顺利施工,在导墙外侧设置槽壁降水井,并控制潜水水位。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坑外降水井管线强度不是很高,经不起一些机械设备的碰撞和碾压,坑外降水井及过路管线的保护是影响降水施工的一大难题。目前尚缺乏一种能够对降水井管线进行有效保护的装置或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增强了降水井井盖的承压能力,对井盖和管线起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包括一井盖平台、一井管保护圈和一井盖,所述井盖平台中部形成一开口,所述井盖可开启地设置于所述开口内,所述井管保护圈固定于所述井盖平台的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外围。
优选地,所述井盖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开口的边缘铰接。
优选地,所述井管保护圈的侧壁形成一暗管接入口。
优选地,所述井管保护圈的内壁形成第一管线暗埋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线暗埋槽包括一第一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与所述暗管接入口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线暗埋槽内设置有至少一第一PVC管。
优选地,所述井盖平台的底面形成第二管线暗埋槽。
优选地,所述井盖平台的底面和所述连接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管线暗埋槽;所述第二管线暗埋槽包括一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二出入口位于所述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线暗埋槽内设置有至少一第二PVC管。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井盖平台与井盖的配合,井盖可开启地设置于开口内,使得井盖平台可减少井盖的外部受力,从而调高井盖的承压能力。井管保护圈用于保护降水井井管。暗管接入口用于暗管的安装和排水。第一管线暗埋槽和第二管线暗埋槽用于暗埋管线的走线,避免了过路管线被车辆碾压,防止外部环境对管线可能造成的损毁,且美观整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线暗埋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线暗埋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1~图4,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坑外槽壁降水井井盖及管线保护结构,包括一井盖平台1、一井管保护圈2和一井盖3,井盖平台1中部形成一开口11,井盖3可开启地设置于开口11内,井管保护圈2固定于井盖平台1的底部且设置于开口11的外围。井盖3通过一连接件4与开口11的边缘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336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GINA止水带及沉管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含防坠网的窨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