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热零碳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3959.8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14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汪家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绿之保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20/00 | 分类号: | F24S20/00;F24S23/30;F24S50/80;F24S80/6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810016 青海省西宁市***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热装置 自动帘 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 凹透镜 水箱 光热 密闭 保温效果 供热周期 加热装置 腔体结构 吸热效率 依次设置 吸热板 凸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热零碳供热系统,包括吸热装置,以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地面下的水箱(1)和密闭的地储层(2),所述水箱(1)和密闭的地储层(2)均绕设在吸热装置的外侧,在吸热装置的顶部设有光感自动帘(3),在所述光感自动帘(3)的上方,设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凹透镜(4)。本实用新型设置凹透镜和凸镜组,提高了“V”形吸热板的吸热效率,光感自动帘和加热装置形成的腔体结构能实现保温效果,延长供热周期,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热零碳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是通过集热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热能,但由于太阳能本身具有强弱不均、间断有周期性的特点,若想持续不断的使用太阳能所提供的方便,需要结合其他装置,形成一个复合系统,使太阳能转化的热量不间断的供给。目前有一些复合式太阳能系统,均是固定设备,很难充分接受太阳所提供的能力,使用率偏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吸热效率高,蓄温可靠性强的光热零碳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热零碳供热系统,包括吸热装置,以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地面下的水箱和密闭的地储层,所述水箱和密闭的地储层均绕设在吸热装置的外侧,所述吸热装置包括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所述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形成截面为上宽下窄的“V”形结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吸热板的上方位置,设有固定在第一吸热板上的第一凸镜组,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吸热板的上方位置,设有固定在第二吸热板上的第二凸镜组;在密闭的所述地储层上,朝向第一吸热板或第二吸热板一侧的侧壁上均设有传热板;所述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的下端向下伸入水箱内,水箱的箱体与第一吸热板,以及第二吸热板的对应位置形成密闭的水箱内腔;在两个所述吸热板的顶部设有光感自动帘,在所述光感自动帘的上方,设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凹透镜,所述凹透镜把阳光分散到两个凸镜组上,每个凸镜组都在对应端的吸热板上形成多点聚热的形式,吸热板多点吸热后,所吸收的热量给对应位置密闭的地储层,以及水箱里的水加热,光感自动帘展开时还能对两个加热板起到保温的作用。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凹透镜,把直晒到凹透镜上的光线分散到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的位置处,再由对应的第一凸镜组和第二凸镜组把对应位置的光线进行聚光,聚光点都调整到位于对应端的吸热板上,凸镜组的多点聚光作用使热量上升快,同时,考虑到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使太阳对凹透镜照射角度的变化,为了在不移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吸收太阳光线辐射的热量,结合凹透镜对光线的分散角度,调整两个加热板所形成截面为“V”形结构的夹角,能增大了采集光线的面积,并能延长聚光采热的周期,提高了采热供热的效率传热板把吸热板上的部分热量传递到地储层,给地储层区域供热;另外,光感自动帘是基于对日照光线和温度的感应,在设定的光线和温度下自动开启帘子(展开状态)和关闭帘子(收折状态),当光感自动帘展开时,就与两个吸热板共同形成密封的腔体结构,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使水箱以及地储层充分吸收两个电热板所吸收的热量,由于水箱和地储层都设置在地面以下,土壤本身具有保温性,水箱箱体对外的辐射热传递较慢,再加上地储层是封闭的,当土壤与水箱接触位置的热量相同时,热传递停止,就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恒温状态,提高了供热使用效率,结构简单紧凑,使用便捷。
为了便于光感自动帘的使用,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的顶端固设有一个支架,在所述支架上设有光感自动帘,所述光感自动帘连接有电机,该电机连接有光感控制器,所述光感控制器按设定值驱动光感自动帘在支架上展开时,光感自动帘就与第一吸热板和第二吸热板共同形成密封的腔体结构,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为了提高保温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光感自动帘的帘体是由玻纤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绿之保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青海绿之保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39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