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048540.3 | 申请日: | 2018-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35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天丰;王杨质;谢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10 | 分类号: | B23P19/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 地址: | 2018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板 底平面 上横板 本实用新型 垂直连接 防护装置 缸盖气门 螺栓连接 右竖板 左竖板 防错 工位 滑槽 气门安装孔 左右两侧 错装 人防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面保护板,底平面保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竖板的下侧、右竖板的下侧垂直连接,左竖板的上侧与上横板的右侧垂直连接,上横板与底平面保护板平行,上横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栓连接滑槽,右竖板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螺栓连接滑槽,底平面保护板上设有气门安装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从原先的人防变成了机防,杜绝了错装的产生,安装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缸盖的气门的装配工位为开放式工位,在安装时整个底平面都暴露在外。因为底平面已经精加工完成,员工如果在安装气门时未对准导管孔,气门杆底部会将底平面划伤,造成缺陷零件的产生。且由于平台为开放式,进排气气门存在错装的风险。
目前的装配形式,是通过人工直接将气门安装入导管孔内,气门导管孔直径为5mm,孔非常小,极易导致气门为准确插入导管孔中,从而导致底平面划伤。而且,该工序是在不同的工位分别安装进排气门。而对于两种气门安装的位置并没有限制。只有通过人员的培训与目视化来保证气门不会错装,存在隐患。而在装配气门后,只有在检验工位才能发现错装,导致返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了如何准确、快速的将发动机缸盖的气门安装入导管孔内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平面保护板,底平面保护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竖板的下侧、右竖板的下侧垂直连接,左竖板的上侧与上横板的右侧垂直连接,上横板与底平面保护板平行,上横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栓连接滑槽,右竖板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螺栓连接滑槽,底平面保护板上设有气门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螺栓连接滑槽、第二螺栓连接滑槽的位置与气门翻身架的位置相匹配;气门安装孔在底平面保护板上的位置与气门的位置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的气门安装孔的数量与气门的数量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从原先的人防变成了机防,杜绝了错装的产生,安装简便。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防错防护装置,将理应该工位正确的安装位置露出,与此同时,遮盖不应使用的安装位置与底平面的其他位置,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思考的前提上,正确且快速的安装气门且保证了机加工成品零件不被气门划伤、磕碰,能适用于各种安装气门的手动工位。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如图1-图3所示,其包括两个与气门翻身架上方固定的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4个气门安装孔2、两个与气门翻身架下方固定的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一块底平面保护板4。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设于上横板5上,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设于右竖板7上,底平面保护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竖板6的下侧、右竖板7的下侧垂直连接,左竖板6的上侧与上横板5的右侧垂直连接,上横板5与底平面保护板4平行,气门安装孔2设于底平面保护板4上。用四根螺栓穿过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与气门翻身架连接。底平面保护板4、上横板5、左竖板6、右竖板7为一体设置。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的位置与气门翻身架的位置相匹配。气门安装孔2在底平面保护板4上的位置与气门的位置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将本实用新型的缸盖气门工位防错防护装置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与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固定在气门翻身架上。第一螺栓连接滑槽1与第二螺栓连接滑槽3可以调整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的左右位置。气门安装孔2露出正确的气门安装位置,保证气门不会错装。同时底平面保护板4将其他所有位置全部保护起来,避免在装配过程中与其他异物接触,导致划伤、磕碰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48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