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44330.7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83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润阳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20 | 分类号: | H04R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传感器 扬声器 本实用新型 接线孔 音响 指示灯 整个结构 固定圈 红外线 前盖 调控 功率放大器 红外线指令 播放声音 传送信号 低音单元 构件连接 固定螺栓 接通电源 连接线路 木质材料 清洁环保 音质效果 制造成本 检查门 灵活的 主扩 通电 外围 外部 支撑 检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包括前盖、固定螺栓、箱体、连接块、扬声器、指示灯、红外线传感器、固定圈、检查门、接线孔,其特征在于箱体置于整个结构的最外部,扬声器的外围设置一个固定圈,前盖底部设置一个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右端设置一个指示灯,检查门下方右端设置有接线孔。本实用新型通过箱体来支撑整个结构,且箱体采用木质材料,清洁环保,接通电源与功率放大器后,利用扬声器来播放声音,且设有主扩低音单元,音质效果好,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接收红外线指令并传送信号,进而对音响进行调控,利用接线孔来连接线路,使得音响能正常通电运行,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制造成本低、牢固耐用,且各构件连接灵活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音响加工领域,具体为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
背景技术
音响系统很重要的一样设备是音箱,音箱一般由喇叭单元和箱体组成。喇叭单元作为发声的部件,箱体做为喇叭单元的补充起到修正声音的作用。喇叭单元的发声原理是一种电能转换成声音的一种转换,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纸盘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线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纸盘就会跟着运动,这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向往生活更多姿多彩。歌舞作为一种流传数千年的娱乐形式,深入各族人民的生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歌舞的表演形式和场地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音响系统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到满足上万人演唱会现场扩声需求,小到满足个人家庭弹奏乐器、K歌的需要。在音响的生产中,目前还没有一种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可红外线调控的音响,包括前盖、固定螺栓、箱体、连接块、扬声器、指示灯、红外线传感器、固定圈、检查门、接线孔,其特征在于箱体置于整个结构的最外部,箱体前方设置一个前盖,前盖的四角分别设置一个固定螺栓,箱体中间设置有扬声器,扬声器的外围设置一个固定圈,上部扬声器与下部扬声器之间设置有连接块,前盖底部设置一个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右端设置一个指示灯,箱体右侧上方有一个检查门,检查门下方右端设置有接线孔。前盖与箱体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在一起,箱体为木质矩形箱,红外线传感器通过接收红外线信号来调控音响的运行,固定圈与扬声器采用固定连接,接线孔的个数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通过箱体来支撑整个结构,同时保护内部零件,且箱体采用木质材料,清洁环保,固定螺栓用于连接固定前盖与箱体,接通电源与功率放大器后,利用扬声器来播放声音,且设有主扩低音单元,音质效果好,固定圈用于安装固定扬声器,提高结构的牢固性,连接块辅以稳固扬声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接收红外线指令并传送信号,进而对音响进行调控,灵活便利,省时省力,指示灯用来反映音响的运行情况,直观明了,检查门便于检修设备,利用接线孔来连接线路,使得音响能正常通电运行,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制造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牢固耐用,且各构件连接灵活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
1—前盖,2—固定螺栓,3—箱体,4—连接块,5—扬声器,6—指示灯,7—红外线传感器,8—固定圈,9—检查门,10—接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润阳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润阳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443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