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19390.3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6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子熠;梁新强;何霜;刘枫;李发永;金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拦截 本实用新型 脱氮除磷 转化池 沟渠 吸附 汇水区 氮磷 农业面源污染 同步脱氮除磷 生态隔离带 水环境治理 景观效果 排水沟渠 吸附作用 养分流失 稻田水 调节池 排水区 无能耗 新工艺 中间隔 储水 缓冲 炭基 尾水 污泥 径流 稻田 截留 排水 村镇 灵活 转化 投资 管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属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治理等技术领域。所述的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与沟渠相连,包括汇水区、吸附拦截区和储水排水区。其中汇水区由缓冲调流墙和生态隔离带组成,不仅能减缓水流速度、截留稻田排水污泥、减少养分流失,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吸附拦截区设置炭基填料墙,通过吸附作用、氮磷转化作用来吸附消纳稻田水径流中的氮磷。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在沟渠中间隔设置,也可仅用于排水沟渠末端作为尾水调节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资省、设置灵活,实现了无动力、无能耗、方便管理的目的,是一种符合我国村镇水网沟渠同步脱氮除磷处理的新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属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治理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面源污染中由于农田流失的氮磷引起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大量使用无机化肥,但作物吸收氮磷的利用率低下导致农田氮磷污染严重。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们对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与日俱增,有限的耕地驱使生产者增加更多的无机化肥的投入,然而由于作物吸收利用率低,使得农田土壤富含高浓度氮磷,尤其在水田区稻田水中氮磷处于高浓度条件下,在人工排水和暴雨径流条件下,导致大量氮磷流失,如果富含氮磷的农田排水直接进入与农田毗邻的受纳水体,将提高该受纳水体潜在的污染风险性。
因此,许多学者研究探讨了农田排水沟渠的阻控或调控作用。农田沟渠是农业地表径流汇入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的必经通道,因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沟渠截留净化氮磷能力有限,尤其在较大流速条件下沟渠截留净化的效果更差,所以通过在沟渠适当位置建设拦截转化池是十分必要的。稻田排水流经拦截转化池,不仅能截留稻田排水污泥、减少养分流失吸附转化水中氮磷,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农田沟渠抗水冲刷性差及截留净化氮磷能力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根据农田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工艺。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该拦截转化池的池体上设有高于池体底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池体内部沿水流方向顺次划分为汇水区、吸附拦截区和储水排水区;所述的吸附拦截区中设有横跨池体断面的炭基填料墙,汇水区和储水排水区之间通过炭基填料墙阻隔不直接连通;所述的汇水区中设有缓冲调流墙和生态隔离带,缓冲调流墙、生态隔离带以及炭基填料墙的底部均支撑于池体底部;
所述的缓冲调流墙与水流方向垂直设置并横跨池体断面,墙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流孔,且过流孔在墙上的分布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所述的生态隔离带设置于缓冲调流墙与吸附拦截区之间,包括若干个用于种植沉水植物和/或挺水植物的植生袋;
所述的吸附拦截区中,炭基填料墙的外壳采用多孔框架,多孔框架内部中空且外壁透水,其内腔中在迎水面、出水面和底部分别铺设有海绵层;海绵层之间的空腔中填充有两层不同的填料,其中下部为渗滤层,上部为炭基吸附填料层。
作为优选,所述拦截转化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外部排水沟渠,且排水沟渠的渠底高于池体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的拦截转化池池容大小为1.5~3m3,且池边缘及底部用水泥固化。
作为优选,所述的植生袋采用由针刺无纺布制成的袋子,袋子内部装填植物生长基质。
作为优选,所述的植生袋体积为0.003~0.005m3,高度不超过渠底。
作为优选,所述的炭基填料墙厚度为40~60cm,其顶部高于所述的外部排水沟渠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调流墙厚度为20~30cm,其顶部高度位于外部排水沟渠高度的三分之二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193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