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附加固定板的颈椎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99930.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45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富灵杰;张蒲;郝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31219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金彦;许亦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器 颈椎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 固定板 椎间融合器 颈椎间盘 人体病变 生理活动 穿孔的 螺纹孔 上表面 下表面 右表面 左表面 穿孔 移位 滑脱 脊椎 保存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附加固定板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若干螺纹孔。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用于将人体病变脊椎分离并固定,保存患者颈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功能,而且可附加固定板,能够防止椎间融合器滑脱移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附加固定板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为骨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病,对于病变侵犯脊髓神经组织者,临床治疗多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将致压物切除。通过采用颈椎间盘假体治疗,在获得脊髓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保存了患者颈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功能(特别是多阶段颈椎病患者,术后可避免多个颈椎节段融合为一体,患者颈部僵硬状态),并且,由于生物力学原理,减少了融合节段上、下椎节承受的力,减少了上、下椎间隙的退行性形成邻近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亦间接减少颈椎病的发病率。现有技术的椎间融合器一般使用Ti6Al4V材料,材料有一定重量,会对脊髓神经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而且,手术完成后,会有一定可能发生椎间融合器滑脱移位,致使手术效果差,影响术后效果,往往需二次手术,给病人带来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可附加固定板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若干螺纹孔。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用于将人体病变脊椎分离并固定,保存患者颈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功能,而且可附加固定板,能够防止椎间融合器滑脱移位。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若干螺纹孔。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连接上下椎体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融合器本体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螺纹孔。
优选地,当设有多个螺纹孔时,多个螺纹孔为同心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分别设有1~2个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左表面与右表面所设的螺纹孔数目不同。
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本体还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融合器本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有齿形结构。
更优选地,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的齿形结构和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下表面的齿形结构对称。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外轮廓呈长方体;
2)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表面和/或右表面上设有工具卡槽;
3)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端为四棱台且横截面积从右至左递减,四棱台最左边的底边为圆角,和/或,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右端为四棱台且横截面积从左至右递减,四棱台最右边的底边为圆角;
4)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材料为聚醚苯酮;
5)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厚度为5~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999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脊椎减压的原动力内植物
- 下一篇:椎间融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