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节能屋顶采光筒及建筑屋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80984.4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82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衡;蔡忠原;雷振东;李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D13/03 | 分类号: | E04D13/03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光筒 本实用新型 建筑屋顶 采光 屋顶 屋顶本体 新型节能 结构层 内保温 套筒 空气夹层结构 室内温度变化 保温结构层 保温结构 玻璃盖板 传热系数 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 冷热变化 热工性能 热舒适性 室外空间 套筒内壁 扰动 冷桥 密封 室内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节能屋顶采光筒及建筑屋顶,包括采光部分和用于连接采光部分与屋顶的连接部分;采光部分包括第一套筒、玻璃盖板和内保温结构层,内保温结构层与第一套筒内壁之间密封;连接部分连接在内保温结构层以下的第二套筒上。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屋顶包括屋顶本体以及设置在屋顶本体上的采光筒。本实用新型的采光筒与室外空间接触面积小,且采用多个空气夹层结构,形成良好的保温结构关系,传热系数小、热工性能优越的特点,使得采光筒整体上避免形成冷桥,外部冷热变化很难通过采光筒扰动室内温度变化,利于保持室内舒适的热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弃建材资源化、建筑透光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节能屋顶采光筒及使用该采光筒的建筑屋顶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室内为了有效的获得均匀的自然光环境,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常见手段是顶部采光。目前顶部采光主要模式有窗式采光和导光管两种,各有其优缺点:窗式采光是最常见的顶部采光模式,光线直接透过采光筒透光部分照射到室内,但是由于采光筒安装在室外,与室外环境接触面积大,易损坏、漏水,特别是窗式顶部采光构件与室外空气接触面积大,室外的冷热变化容易影响室内热环境,通过窗式采光构件在冬夏季传热形成的建筑采暖、制冷负荷占建筑外维护结构失热得热形成的负荷比重较大,而如要提高透光构件和窗框的保温性能,造价将极大提高,推广难度大。导光管式顶部采光通过金属导光材料,将室外光线引入室内,其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小,外部温度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但金属成本高昂,安装技术难度高,难以推广,另外金属导热系数较高,容易形成冷桥,会导致导光管部分室内温度会受到室外影响而波动。
另外,目前我国建筑废弃垃圾量达到城乡垃圾总量的30%~40%,每年产生量达到4000万~50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建筑工地垃圾。目前针对建筑工地垃圾处理的措施有:1、分类进行回填处理,但容易对未来环境产生潜在影响;2将废弃材料分类进行破碎化处理,成为新材料的骨料,如将PVC 管破碎成颗粒用于制造再生PVC产品,但需要增加回收运输成本,且重复利用工艺复杂。因此,目前建筑工地垃圾的重复利用处在粗放处理模式,或者是工厂再生模式,缺乏就地化、低碳的再利用模式。
因此,基于上述技术背景,当前有大量的建筑工地垃圾,尤其是PVC 管等材料没有得到环保、低碳的再利用模式,其次为了获取建筑室内均匀的自然采光,顶部采光是最佳模式,但如何有效的减小采光构件与室外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选择导热系数及成本都很低的材料,并且该构件有较简易的结构,利于现状安装,从而降低建筑的采暖、制冷能耗以及制造、安装成本是本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节能采光筒及使用该采光筒的建筑屋顶,解决现有的采光构件与室外空气接触面积大而影响室内热环境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节能屋顶采光筒,包括采光部分和用于连接采光部分与屋顶的连接部分;
所述的采光部分包括第一套筒、玻璃盖板和内保温结构层,所述的玻璃盖板连接在第一套筒的顶部,所述的内保温结构层设置在第一套筒内部;
所述的内保温结构层包括透光的气凝胶层和玻璃板,所述的气凝胶夹设在两层玻璃板之间;
所述的内保温结构层与第一套筒内壁之间密封;所述的连接部分连接在内保温结构层以下的第二套筒上。
具体的,所述的连接部分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的第二套筒的一端预埋在屋顶上,第二套筒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的第一套筒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第一套筒与玻璃盖板之间密封。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套筒的内径为200mm~400mm,所述的第二套筒的内径为180mm~38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809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