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户用防臭隔油井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49666.1 | 申请日: | 201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07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艳星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C02F1/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立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6 | 代理人: | 林章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板 井身 防臭 油井 户用 本实用新型 上端端部 进水管 内底面 并排间隔设置 插接安装 出水管 除油 井盖 密贴 排渣 省力 省时 简易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的户用防臭隔油井,户用防臭隔油井,包括井身和井盖,井身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进水管、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出水管沿井身的径向方向依次按序并排间隔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与井身插接安装,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低于进水管的第二端,第一隔板与井身的内底面之间具有过水间距,第二隔板的下端端部与井身的内底面密贴配合,第二隔板的上端端部高于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低于第一隔板的上端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户用防臭隔油井,具有除油、排渣效果佳,防臭,易于清理,清理操作简易、快速,省时省力,清理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防臭隔油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的生活污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杂物和油污,若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话,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由此,市政部门均会在地下埋设一用于将浮油、杂物和水分离开来的专用井,即称为隔油井。隔油井在长期使用后井内的隔油装置会附着相当多的浮油,从而影响隔油效果,则需要对其进行清理。然而,目前,对隔油井的清理通常由于井内空间狭小而导致清理效率低,费时费力,并还易出现污水的臭气反冲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由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户用防臭隔油井,以解决现有隔油井清理效率低,费时费力,和臭气反冲现象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户用防臭隔油井,包括埋设于地下呈中空结构的井身和盖设地井身上端端口上的井盖,井身外设有与井身相连通的用于生活污水流入的进水管和与井身相连通的用于处理后的水流出的出水管;上述井身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竖立设置,上述进水管为弯管,上述进水管的第一端和上述出水管的第一端均处于井身外,上述进水管的第二端和上述出水管的第二端均处于井身内并朝向上述井身的内底面,且上述进水管、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上述出水管沿井身的径向方向依次按序并排间隔设置,上述井身内侧壁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横向方向的两侧沿处分别固设有供第一隔板的侧沿和第二隔板的侧沿插入于内嵌紧容置的插接块,上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低于上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且上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与上述井身的内底面之间具有过水间距,上述第二隔板的下端端部与上述井身的内底面密贴配合,且上述第二隔板的上端端部高于上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低于上述第一隔板的上端端部。
上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由横直部和竖直部构成,上述横直部沿井身的径向方向横卧设置,且上述出水管的横直部与上述进水管的横直部正相对位设置,上述竖直部处于上述井身内并沿井身的上下方向竖立设置,上述横直部的第一端与上述竖直部相垂直设置并连通配合,上述横直部的第二端端部处于井身外,上述竖直部的下端端部呈开口状,上述进水管的竖直部的上端端部呈闭口状,上述出水管的竖直部的上端端部呈开口状,上述进水管竖直部的下端端部为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上述进水管竖直部的上端端部低于井身的上端端部,上述出水管竖直部的下端端部为所述出水管的第二端,上述出水管竖直部的上端端部与上述井身的上端端部相齐平。
上述横直部为其两端呈开口状的中空圆柱结构,上述横直部处于上述井身外并与上述井身一体成型,且上述井身的侧壁位于横直部处开设有与横直部相连通的通口,上述竖直部呈中空方形结构,并与上述井身一体成型,上述通口处于上述竖直部的中空范围内。
上述井身和上述井盖由轻型材质制成,上述第一隔板和上述第二隔板均由轻型材质制成。
上述插接块为沿井身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块体,并与上述井身一体成型,且上述插接块的下端端部与井身的内底面密贴配合,沿井身径向方向相对的两插接块的对立面上均向外凹设有沿插接块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方凹槽,上述条形方凹槽的下端端部通至井身内底面,上述条形方凹槽的上端端部通至插接块的顶面外,上述第一隔板的下端端部两侧均向下延伸有与条形方凹槽紧配合并与井身内底面密贴的撑离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艳星,未经李艳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49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