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研究气体放电规律的组合式可调实验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81797.0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32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姚远航;薛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电极 上平板电极 气体放电 针形电极 电极 本实用新型 螺纹安装 实验电极 组合式 可调 绝缘支撑杆 下平板电极 电极形状 间距调节 绝缘套筒 快速更换 上安装板 下安装板 翼型螺母 上端 可调节 量程 研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研究气体放电规律的组合式可调实验电极,包括连接电极、上平板电极、针形电极、下平板电极、上安装板、下安装板、绝缘支撑杆,通过连接电极下端的连接部分和上平板电极、针形电极的螺纹安装部分,实现上平板电极与针形电极的快速更换,操作更加方便;通过连接电极上端的螺纹安装部分与翼型螺母,实现电极间距可调节;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电极中间设计有刻度部分,量程为0‑100mm,精度为1mm,根据绝缘套筒的边缘与刻度部分的位移,可以使电极间距的调节更加精确。因此,在进行气体放电规律实验时,更换电极形状更加方便快速,电极间距调节既方便又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电压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研究气体放电规律的组合式可调实验电极。
背景技术
在电气工程专业领域,高电压试验技术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电压试验中对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及放电规律的研究十分重要。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包括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它们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由于气体放电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想要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求取放电规律是困难的,必须依靠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放电机理。所以,进行气体放电实验仍然是研究气体放电基本物理过程的重要手段。而气体放电的类型有很多,如沿面放电、电晕放电,这些放电都与电极有关,电极的形状与电极间距决定了电场的分布。因此,电极是气体放电实验重要的组成部件,常用的电极结构有针―板电极和板―板电极。通过不同电极结构及不同电极间距下气体的放电实验,对气体放电规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进行实验时,板―板电极模拟均匀电场下气体的放电特性,针―板电极模拟不均匀电场下的放电特性。电极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气体放电电压的因素,随着电极距离的增加,电场的均匀程度和放电电压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实验时,电极的形状与电极间距都是影响气体放电特性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实验室内大多数用于研究气体放电的电极都是单一的电极结构,在进行针―板电极系统的实验后,要将这组电极系统整体更换,才能进行板―板电极系统的实验,操作过程复杂。而且在安装完成后测量电极间距再手动调节,测量精确度偏低。根据气体放电实验标准,要求进行多次测量,这就增加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十分不方便。
因此,设计一种能将电极结构容易更换并且电极间距调节既方便又准确的实验电极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在实验室内研究气体放电规律时实验电极系统更换过程复杂且电极间距调节的准确度偏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极结构可组合使用、更换方便且电极间距可准确调节的实验电极。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研究气体放电规律的组合式可调实验电极,包括连接电极(1)、上平板电极(8)、针形电极(10)、下平板电极(9)、上安装板 (11)、下安装板(12)、绝缘支撑杆(4),所述连接电极(1)包括第一螺纹安装部分(14)、刻度部分(15)和连接部分(16);所述上平板电极(8)和所述针形电极(10)通过螺纹与所述连接电极(1)的连接部分(16)相连接;所述上安装板(11)和所述下安装板(12) 分别与所述绝缘支撑杆(4)连接;所述上安装板(11)上安装有所述连接电极(1),所述下安装板(12)上安装有所述下平板电极(9)。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安装板(11)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连接电极 (1)的圆孔;所述连接电极(1)上安装有翼形螺母(2)和绝缘套筒(7);所述翼形螺母 (2)设置在上安装板(11)上,所述绝缘套筒(7)的上端粘贴在上安装板(11)中间的圆孔内。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下安装板(12)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下平板电极(9)的圆孔;所述下平板电极(9)包括下圆形平板(21)和第四螺纹安装部分(22),通过第三螺母(13)固定在下安装板(1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817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纸绝缘电-热联合老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耐压测试旋转推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