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水脱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77483.3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42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101/10;C02F103/3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反应器 分离装置 氧化反应器 脱硫系统 废水 硫化物 本实用新型 硫回收单元 废水出口 固体出口 滤液出口 氧化单元 单质硫 进水口 出水 连通 废水进口 工艺过程 脱硫效果 运行成本 可回收 硫酸盐 排出 进口 残留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水脱硫系统,包括:硫回收单元,硫回收单元包括生物反应器和硫分离装置,生物反应器具有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生物反应器用于将废水中的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硫分离装置具有进水口、固体出口和滤液出口,进水口与废水出口连通,硫分离装置用于将生物反应器出水中的单质硫分离并由固体出口排出;硫氧化单元,硫氧化单元包括硫氧化反应器,硫氧化反应器具有氧化进口和氧化出口,氧化进口与滤液出口连通,硫氧化反应器用于将硫分离装置的出水中残留的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脱硫系统工艺过程简单、运行成本低、脱硫效果好且硫经过分离后可回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废水脱硫系统。
背景技术
废碱液是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因采用碱溶液吸收硫化氢、碱洗油品和裂解气而产生的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废液。由于含有硫化物和硫醇等无机和有机硫化物,因而废碱液具有难闻的恶臭气味。废碱液具有强碱性,若不经适当的预处理,高浓度的废碱液进入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后,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严重时可使微生物大量死亡,从而影响污水处理场的正常运行和总排废水的达标排放。
该废液污染物的主要组成是含恶臭有毒的硫化物(硫化钠、硫氢化钠、硫醇、硫酚和硫醚等)、酚类、环烷酸类的钠盐、油类、杂环芳烃和反应残余的游离氢氧化钠等。其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因加工原油的种类及加工过程不同有很大差异。
相关技术中的废碱液脱硫装置往往使用的都是高温、高压的化学处理方法,其投资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水脱硫系统,所述废水脱硫系统可将废水中的硫氧化为单质硫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且运行成本低、脱硫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脱硫系统包括:硫回收单元,所述硫回收单元包括生物反应器和硫分离装置,所述生物反应器具有废水进口和废水出口,所述生物反应器用于将废水中的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所述硫分离装置具有进水口、固体出口和滤液出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所述硫分离装置用于将所述生物反应器出水中的单质硫分离并由所述固体出口排出;硫氧化单元,所述硫氧化单元包括硫氧化反应器,所述硫氧化反应器具有氧化进口和氧化出口,所述氧化进口与所述滤液出口连通,所述硫氧化反应器用于将所述硫分离装置的出水中残留的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脱硫系统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运行,无需高温高压的环境和昂贵的催化剂或化学药品,工艺过程简单且操作简便,废水中的硫可被氧化为单质硫并回收利用,运行成本低,对含硫废碱液的脱硫效果好、脱硫效率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废水脱硫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物反应器还具有第一循环进口,所述第一循环进口与所述废水出口通过第一回流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废水出口与所述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一导流管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循环进口和所述第一导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管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一回流管的连接处和所述废水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回流管上第一在线仪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硫氧化单元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所述固液分离装置具有滤液进口和出水口,所述滤液进口和所述氧化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硫氧化反应器还具有第二循环进口,所述第二循环进口与所述氧化出口通过第二回流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774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