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对接L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30687.1 | 申请日: | 201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13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姚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欧云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7/00 | 分类号: | E04G17/00;E04G17/075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对接 混凝土 建筑 预制 连接 体系 | ||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对接L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包括直角连接的第一双壁和第二双壁,所述第一双壁与所述第二双壁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第一双壁内和所述第二双壁内均活动设置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靠近另一双壁设置;所述第一双壁和所述第二双壁均包括内壁、外壁以及格栅,所述格栅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连接;所述内壁的长度小于所述外壁的长度;所述内壁内部设置有第一钢架,所述外壁内部设置有第二钢架;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多个矩形支撑部、固定杆以及拉扯部。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对接,且浇筑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全自动对接的L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采用现浇施工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先将预制的模板对接,再在模板的连接处由上方插入钢筋套筒作为连接件,最后进行浇筑。由模板上方插入钢筋套筒,加大了整个浇灌步骤的工作量,费时费力,大大延缓了工程的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对接的L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模板对接完成后,由模板上方插入钢筋套筒作为连接件,最后进行浇灌,延缓工程进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全自动对接的L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包括直角连接的第一双壁和第二双壁,所述第一双壁与所述第二双壁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第一双壁内和所述第二双壁内均活动设置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靠近另一双壁设置;所述第一双壁和所述第二双壁均包括内壁、外壁以及格栅,所述格栅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连接;所述内壁的长度小于所述外壁的长度;所述内壁内部设置有第一钢架,所述外壁内部设置有第二钢架;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多个矩形支撑部、固定杆以及拉扯部;所述矩形支撑部沿竖直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所述固定杆平行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之间,用于固定所述矩形支撑部;所述拉扯部固定于所述矩形支撑部上,用于拉动所述矩形支撑部以及所述固定杆移动,使所述矩形支撑部最终固定于所述第一双壁与所述第二双壁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矩形支撑部与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相互抵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钢架包括若干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钢筋以及与所述第一钢筋相垂直设置的若干个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第二钢筋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钢筋两端设置有加固部,用于支撑双壁的两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加固部呈L型,所述加固部垂直于所述内壁且与所述外壁浇筑为一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的一端,所述连接单元设置于所述加固部的内侧,且所述矩形支撑部未设置所述固定杆的一端朝向所述加固部的外侧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格栅包括若干个交错设置的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连接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且所述连接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浇筑为一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距离为1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内壁的厚度与所述外壁的厚度相等,所述内壁的厚度与所述外壁的厚度取值为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欧云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欧云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306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称重功能的碳化硅颗粒收集箱
- 下一篇:一种干式水表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