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和核反应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63657.3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9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丘锦萌;盛美玲;皮月;刘妍;王小希;于凤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24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水 阀门 安全壳 余热排出系统 核反应堆 连通管路 接管 本实用新型 串联 确保系统 破损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和核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贯穿核反应堆的安全壳设置,包括第一取水管路和第二取水管路;第一取水管路上串联有位于安全壳内侧的至少一个阀门和位于安全壳外侧的至少一个阀门;第二取水管路上串联有位于安全壳内侧的至少一个阀门和位于安全壳外侧的至少一个阀门;余热排出系统还包括第一连通管路,第一连通管路的一端由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与第一取水管路相连通,第一连通管路的另一端由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之间与第一取水管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了取水管路破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和核反应堆。
背景技术
在压水堆核电站中,余热排出系统(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缩写为RHR)用于在电厂正常停堆工况时导出堆芯衰变热和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显热。在反应堆开始停堆时,反应堆的堆型衰变热首先通过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进行导热,当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无法进一步进行导热时,由余热排出系统来导出堆芯衰变热和反应堆冷却剂的显热。具体地,余热排出系统通过从反应堆冷却剂环路2热段取水,在通过并联布置的正常余热排出泵和热交换器投入运行冷却反应堆冷却剂,再将冷却后的冷却剂返回到环路1和环路3冷段压水堆核电站中。
然而余热排出系统中所使用的冷却水中可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取水管路发生破损,则需要隔离取水管线,以尽量避免放射性物质向安全壳外释放,然而如果关闭了余热排出管路,则会导致余热导出功能丧失,只能通过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在条件具备时维持反应堆冷却剂在蒸汽发生器能导热的状态水平,而无法进一步进行后续的换料停堆操作,会对核反应堆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和核反应堆,以解决余热排除系统的管路发生破损时的问题,可能影响导致核反应堆正常运行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贯穿核反应堆的安全壳设置,包括第一取水管路和第二取水管路,所述第一取水管路和所述第二取水管路的输入端均与取水母管线相连通;
所述第一取水管路上串联有位于所述安全壳内侧的至少一个阀门和位于所述安全壳外侧的至少一个阀门;
所述第二取水管路上串联有位于所述安全壳内侧的至少一个阀门和位于所述安全壳外侧的至少一个阀门;
所述余热排出系统取水接管还包括第一连通管路,所述第一连通管路的一端由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与所述第一取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路的另一端由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之间与所述第一取水管路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为所述第一取水管路上的阀门,且所述第一阀门为位于所述安全壳内侧且最靠近所述安全壳的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为位于所述安全壳外侧且最靠近所述安全壳的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为所述第二取水管路上的阀门,且所述第三阀门为位于所述安全壳内侧且最靠近所述安全壳的阀门,所述第四阀门为位于所述安全壳外侧且最靠近所述安全壳的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通管路上串联有至少一个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通管路设置于所述安全壳的内侧。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连通管路,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位于所述安全壳的外侧,且所述第二连通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取水管路和第二取水管路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与所述第一取水管路的连接端与所述安全壳之间的第一取水管路上至少串联有一个阀门;和/或
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与所述第二取水管路的连接端与所述安全壳之间的第二取水管路上至少串联有一个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上串联有至少一个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636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