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处理垃圾臭味的生物滤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49120.1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06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任弘毅;梁伍一;徐程浩;王益嗣;蒋超群;闫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5 | 分类号: | B01D53/85;B01D4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地址: | 31002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管 液体分布器 喷头 生物滤池系统 细石混凝土层 气体分布器 细石混凝土 垃圾臭味 生物滤池 循环水箱 风机 除臭 体内 出口 本实用新型 朝上设置 处理效率 二次污染 管道连接 混泥土层 气体出口 生物填料 运行维护 出风口 池顶 竖直 塔体 细石 进口 连通 能耗 排水 相通 敞开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垃圾臭味的生物滤池系统,结构设计合理能耗低、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处理效率高、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填料和液体分布器安装在塔体内,液体分布器上安装有喷头,填料位于喷头下方;循环水箱安装在塔体内的底部;循环水箱与液体分布器通过管道连接,在该管道上安装有泵;除臭风机的进口与塔体的气体出口连接,除臭风机的出口与气体分布器的进口连接,气体分布器的出口与通风管连接;生物滤池的池顶敞开;细石混凝土层中设置有细石混凝土层出气孔;生物填料位于细石混凝土层上方;通风管埋设在细石混泥土层中,并与排水出口连通;通风管出风口竖直朝上设置,且通过细石混凝土层出气孔与生物滤池相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垃圾臭味的生物滤池系统,主要用于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厂或生活垃圾中转站。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垃圾生产量的与日俱增,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将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周边的水体、大气、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造成垃圾中大量有用资源浪费。而且人们已逐步认识到部分垃圾是可利用“财富”,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愈来愈受到政府与公众的重视。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很多垃圾资源化项目也相应的建设起来。
垃圾资源化处理可以对垃圾中绝大多数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实现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比如将垃圾中的塑料分选出来,塑料造粒后循环再利用;将垃圾中的金属分选出来,冶炼后循环再利用;将玻璃分选出来,回炉再利用等。
然而垃圾中有机物含有N、S等成份,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下,会产生NH3、H2S等臭气成份,这些异臭分子均具有挥发度大、沸点低、气味表征值大等特点。垃圾在资源化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现在常规处理垃圾臭气的方法为植物液喷淋法或者吸附法。植物液喷淋法是进入废气中的除臭微粒子主动捕捉空气中的臭味气体分子,并将臭味粒子包裹,通过综合反应分解臭味分子。植物液喷淋法设备维护简便,但是处理效果不稳定而且消耗植物液。吸附法是利用多孔介质对臭味分子进行吸附,设备简单,成本低但是吸附效果不稳定,表现为初期好,运行后除臭效率迅速降低,且对浓度小,臭气强度大的臭味、腥味无明显效果。
申请号为201621432281.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吸气管,吸气管连接除臭塔,除臭塔连接生物滤池,除臭塔内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液体吸收装置、紫外杀菌单元、臭氧分解单元、光触媒粒子吸收单元和活性炭吸附单元,生物滤池内设有生物滤料。其存在的问题是:1、除臭塔通过紫外杀菌和光触媒粒子的原理,结构复杂,成本高、能耗高;2、臭气从生物滤池的一侧整体进入,没有进行分散,生物滤池的处理效率不高;3、渗漏水分会积累在生物滤池中,造成二次污染;4、活性炭吸附臭味吸附效果不稳定,表现为初期好,长期运行后除臭效率迅速降低。
为了解决垃圾资源化处理中的臭气问题,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亟需设计研发一款生活垃圾臭气处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耗低、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处理效率高、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垃圾臭味的生物滤池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91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