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45153.9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5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必雄;罗桂发;程文刚;侯国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5/48 | 分类号: | E04H15/4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7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结构 限位滑轨 可恢复 可移动 本实用新型 变形 弯折处 钢柱 弹力恢复 强风作用 可转动 铰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包括安装于膜结构骨架弯折处一侧的限位滑轨、安装于膜结构骨架弯折处另一侧与限位滑轨配合使用的可移动钢柱以及安装于膜结构支座处的弹力恢复机构,其中,可移动钢柱的一端与膜结构骨架铰接相对于其可转动,另一端安装于限位滑轨中且相对于其可移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降低了膜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的破坏几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计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膜结构以其造型美观、自重轻、经济性好和易于建造等优点备受建筑师的青睐,然而,正是由于膜结构跨度大、质量轻、阻尼小、自振频率低等特点,结构对风荷载十分敏感。结构表面的风压分布不但与来流的脉动特性有关,更多的受到结构自身特征湍流的影响。
现行规范提供的风荷载体型系数非常有限,且风洞试验也难以做到膜结构上下表面同步测压的效果,所以,风荷载的动力效应、风致内压等问题仍没有成熟的解决思路。膜结构的破坏主要是强风作用下膜的撕裂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旨在降低膜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的破坏几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包括安装于膜结构骨架弯折处一侧的限位滑轨、安装于膜结构骨架弯折处另一侧与限位滑轨配合使用的可移动钢柱以及安装于膜结构支座处的弹力恢复机构,其中,所述可移动钢柱的一端与膜结构骨架铰接相对于其可转动,另一端安装于限位滑轨中且相对于其可移动。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钢柱包括多根C形开口圆柱壳钢板、分别固定于位于C形开口圆柱壳钢板两侧的上钢板和下钢板、以及分别固定于上钢板和下钢板上的上连接耳板和下连接耳板,其中,上连接耳板和下连接耳板分别与限位滑轨和膜结构骨架相连。
优选地,所述C形开口圆柱壳钢板通过连接板和高强螺栓固定在上钢板和下钢板上。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钢柱一端的上连接耳板插入限位滑轨内并通过销轴安装在限位滑轨内,另一端的下连接耳板通过销轴安装于膜结构骨架上的固定耳板上。
优选地,所述限位滑轨焊接在膜结构骨架上。
优选地,所述多根C形开口圆柱壳钢板平形设置。
优选地,所述弹力恢复机构为弹簧。
优选地,所述限位滑轨上安装有限位装置以对可移动钢柱的移动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与常规膜结构相比,改变了膜结构的受风面积,减小了风荷载体型系数,降低了结构表面的漩涡脱落效应,从而降低膜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的破坏几率;并且在风荷载减小时,能自行恢复原状,使松弛的膜面继续张紧。同时,本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结构稳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在受到左风荷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在受到右风荷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在受到竖直向上风荷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中可移动钢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变形可恢复膜结构体系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弹簧,2、可移动钢柱,3、限位滑轨,4、上钢板,5、C形开口圆柱壳钢板,6、下钢板,7、连接板,8、高强螺栓,9、上连接耳板,10、下连接耳板,11、固定耳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451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口袋部件的帐篷
- 下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