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隐翅虫抓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12404.3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72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锋;李华锋;王春梅;赵声玖;张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3/00 | 分类号: | A01M3/00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董建国 |
地址: | 650000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翅虫 本实用新型 收集装置 抓捕装置 抓捕器 昆虫饲养 瓶状容器 一端设置 中央设置 铲斗状 底端 昆虫 饲养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翅虫抓捕器。包括抓捕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抓捕装置为铲斗状,所述抓捕装置的底端中央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为瓶状容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隐翅虫等类似昆虫的快速抓捕,以便于对隐翅虫的饲养观察,本实用新型操过简单,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翅虫抓捕器。
背景技术
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隐翅虫,一般具有细长的身体,主要的鉴别特征是:鞘翅极短,腹部体节外露,大部分可自由活动。根据此类特征较易同鞘翅目的其他类群区分。隐翅虫的生境复杂,在农田、林间、雨林、山地、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在某些哺乳动物的体表也有发现。隐翅虫为杂食性昆虫,大部分以肉食为主,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一部分为腐食性、粪食性的昆虫,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循环;另外一些以菌菇、植物的果实以及花粉等为食物。研究和监测农田昆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有助于了解农田状况,并为农业科学提供更为真实的理论依据。而捕捉昆虫则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基础。目前,捕捉昆虫的常用方法与技术主要有,真空吸捕器法、飞行障碍捕捉法、粘胶器捕捉法、窗式诱捕器法等。少数隐翅虫可引起皮肤炎症,要在不伤害隐翅虫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抓捕,又不能对抓捕者造成伤害,因此急需一种隐翅虫抓捕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隐翅虫快速抓捕装置,能够有效实现隐翅虫地抓捕工作,既不伤害隐翅虫,又不伤害抓捕者。
一种隐翅虫快速抓捕装置,包括抓捕装置和收集装置,所述抓捕装置为铲斗状,所述抓捕装置的底端中央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为瓶状容器。
进一步,所述抓捕装置包括铲斗和铲齿,所述铲斗前端设置有铲齿。
进一步,所述铲齿为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
进一步,所述铲齿间距为0.1~0.5cm。
进一步,所述收集装置为试管。
进一步,所述管道与收集装置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管道与收集装置通过橡胶塞连接,所述橡胶塞中间设置有孔洞。
进一步,所述抓捕装置上活动设置有盖子,利用该盖子盖住抓捕装置,便于隐翅虫从管道进入收集装置中。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隐翅虫快速抓捕装置,能够有效实现隐翅虫地抓捕工作,既不伤害隐翅虫,又不伤害抓捕者,操作简单,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橡胶塞的示意图
图4为盖子103的示意图
图5为含盖子的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其中,1-抓捕装置、101-铲斗、102-铲齿、103-盖子、2-收集装置、3-管道、4-橡胶塞、401-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的一种隐翅虫快速抓捕装置,包括抓捕装置1和收集装置2,所述抓捕装置1为铲斗状,所述抓捕装置1的底端中央设置有管道3;所述管道3的另一端设置有收集装置2;所述收集装置2为瓶状容器。
进一步,所述抓捕装置1包括铲斗101和铲齿102,所述铲斗101前端设置有铲齿102。
进一步,所述铲齿102为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
进一步,所述铲齿102间距为0.1~0.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124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蟑螂捕杀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烟株的害虫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