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修复神经缺损用神经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01300.2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54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林;姚汝瞻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曾克;李晓英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神经 缺损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修复神经缺损用神经导管,包括圆柱状的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内有多个轴向设置的独立通道,独立通道彼此完全错开并有间隔,独立通道贯穿导管本体的两端面;独立通道呈多排多列布置,独立通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导管本体的材质为聚乳酸聚乙醇酸/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采用3D打印制得。本实用新型能够为神经突的延长与再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支撑;独立通道间横向封闭,纵向贯通两端面,利于神经组织细胞的定向迁移和生长,以及神经突的定向延长;孔隙内壁粗糙不平,利于细胞黏附,可大大提高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同时,其具有适宜的生物降解速度、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机械性能和导电性,利于周围神经的再生与修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修复神经缺损用神经导管。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有断端再接、自体神经移植和异体神经移植,由于以上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如断端张力过大导致神经继发性坏死、免疫排斥反应及自体神经供区失神经性功能障碍等,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差。神经组织工程学是神经组织学和材料工程学相结合的产物,为组织工程学的重要分支。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其目的是综合采用神经组织学和材料学的相关技术,构建人工“神经假体”,以促进周围神经缺损的快速修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修复神经缺损用神经导管,为神经突的延长与再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支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修复神经缺损用神经导管,包括圆柱状的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内有多个轴向设置的独立通道,独立通道彼此完全错开并有间隔,独立通道贯穿导管本体的两端面,独立通道内壁粗化处理。
进一步的,独立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
优选地,独立通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优选地,正方形的边长为300um-500um。
进一步的,独立通道呈多排多列布置。
优选地,相邻两排独立通道的间隔距离等于相邻两列独立通道的间隔距离。
进一步的,导管本体采用3D打印制得。
进一步的,导管本体的材质为可降解材料。
优选地,导管本体的材质为聚乳酸聚乙醇酸/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为神经突的延长与再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支撑;三维立体多孔道结构,且独立通道间横向封闭,纵向贯通两端面,可有效引导神经突的延长;孔隙内壁粗糙不平,利于细胞黏附,可大大提高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2,其具有适宜的生物降解速度、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机械性能和导电性,利于周围神经的再生与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剖视图;
图中:1-导管本体、2-独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013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质棉抗菌型床垫
- 下一篇:一种腹腔镜手术烟雾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