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提式灭火器喷嘴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55408.2 | 申请日: | 2018-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19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柳华;吴海涛;李志强;夏祖西;曾泰;杨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2C31/02 | 分类号: | A62C31/02;A62C13/76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安娜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火剂 引流段 导流腔 导引段 喷射口 手提式灭火器 本实用新型 喷嘴 小径端 圆柱状 圆锥状 雾化 喷射 灭火剂通道 呈喇叭状 喷射距离 三氟丙烯 使用功能 雾化效果 依次连通 有效扩散 喇叭状 保证 阀体 旋流 汇聚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提式灭火器喷嘴,包括从后至前依次连通的后端引流段、喷射口、导流腔以及前端导引段,后端引流段与阀体的灭火剂通道连接,后端引流段呈喇叭状,导流腔呈圆锥状,且导流腔的小径端以及后端引流段的小径端分别连接在喷射口的前后两端,前端导引段呈圆柱状;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2‑溴‑3,3,3‑三氟丙烯灭火剂,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雾化效果和喷射强度,喇叭状的后端引流段可有效保证灭火剂的流动性,防止灭火剂流动时出现旋流,圆锥状的导流腔可保证经喷射口雾化后的灭火剂成分得到有效扩散,圆柱状的前端导引段可使雾化后的灭火剂在此段汇聚,以保证灭火剂在喷射时间内的喷射距离,满足使用功能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手提式灭火器喷嘴。
背景技术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可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按充装灭火剂种类可分为:水基型灭火器、干粉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洁净气体灭火器。其中洁净气体手提式灭火器具有移动方便、操作简单、灭火效率较高、灭火剂不导电、灭火后无残留,对灭火现场的仪器设备无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仪器设备室、计算机房、图书档案室、飞机或舰船舱等多种场所的火灾防护。
现有这些便携式灭火器所使用的灭火剂,如哈龙、七氟丙烷、六氟丙烷等都是低沸点、高挥发性的气体,在加压液化后存储在灭火器中,使用时打开阀门,灭火剂释放至空气中,压力减小,灭火剂可迅速气化,快速弥漫到灭火空间。灭火器喷嘴结构的不同将对灭火剂喷射距离、雾化效果产生等方面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对灭火器的灭火性能造成巨大影响。
2-溴-3,3,3-三氟丙烯(2-BTP)是一种灭火效率高(其灭火体积浓度仅为2.6%)的环保型洁净气体灭火剂,但由于其在常温常压下为液体(沸点为34℃),挥发性较差,若喷嘴设计不合理,灭火器在进行喷射时,要么灭火剂不能被快速汽化,喷射出的是液柱,要么灭火剂不够集中,难以达到有效的喷射距离,无法在有效时间内形成足够的灭火浓度,使灭火剂的灭火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因而并不适用于常规的便携式气体灭火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提式灭火器喷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手提式灭火器喷嘴,包括从后至前依次连通的后端引流段、喷射口、导流腔以及前端导引段,所述后端引流段与阀体的灭火剂通道连接,所述后端引流段呈喇叭状,所述导流腔呈圆锥状,且导流腔的小径端以及后端引流段的小径端分别连接在喷射口的前后两端,所述前端导引段呈圆柱状。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引流段的端口直径为6mm-9mm。
进一步地,所述圆锥状的导流腔的锥度为15度-40度。
进一步地,所述喷射口呈圆柱状,且喷射口的直径为2.5mm-5mm。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导引段的直径为8mm-30mm,长度为0-30mm。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引流段、喷射口、导流腔以及前端导引段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包括从后至前依次连通的后端引流段、喷射口、导流腔以及前端导引段,后端引流段与阀体的灭火剂通道连接,后端引流段呈喇叭状,导流腔呈圆锥状,且且导流腔的小径端以及后端引流段的小径端分别连接在喷射口的前后两端,前端导引段呈圆柱状;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2-溴-3,3,3- 三氟丙烯灭火剂,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雾化效果和喷射强度,设置喇叭状的后端引流段可有效保证灭火剂的流动性,防止灭火剂流动时出现旋流,设置圆锥状的导流腔可保证经喷射口雾化后的灭火剂成分得到有效扩散,设置圆柱状的前端导引段可使雾化后的灭火剂在此段汇聚,以保证灭火剂在喷射时间内的喷射距离,满足使用功能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未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554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