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腰椎的脊柱融合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38512.0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61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周熹;仉建国;王升儒;黄振飞;李政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罩 纵梁 椎弓根螺钉 固定装置 脊柱融合 术后 腰椎 植骨 松动 螺母 本实用新型 内固定器械 螺母安装 术后恢复 折断 横梁 成功率 断裂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腰椎的脊柱融合固定装置。它包括固定罩、两个纵梁、若干椎弓根螺钉及其相应的螺母,所有螺母安装于纵梁上,两个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还设有固定罩,该固定罩位于椎弓根螺钉尖端。该装置有利于在术后确保植骨稳定,有效防止术后植骨松动、折断、吸收及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等现象,显著改善术后恢复情况,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脊柱融合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医疗临床实践中,腰椎不稳症的治疗原则是,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而症状无缓解者的情况,列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手术疗法最初采用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经后路切开椎间盘摘除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以达到扩大椎管减压,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但是,由于椎板的切除破坏了脊柱的结构,会造成脊柱产生新的不稳因素并且椎间隙压缩未得到恢复,导致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目前常用的椎间盘摘除加脊椎融合术,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方式的椎间植骨融合术,如棘突间植骨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植骨加内固定器械融合术等。这种方式的融合式手术的目的在于增进椎骨间结构的强度,消除椎板切除后所导致的脊柱不稳,但并不能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并且融合后椎间活动消失,从而导致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加速。从广泛的角度上单个椎间活动的活动减少也是一种“不稳”情况,因而临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出现术后植骨松动、折断、吸收及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等现象。
现在的传统融合器手术需要植入两枚融合器,手术复杂、困难,会导致创口大且多,出血较多,病人术后恢复慢,且融合效果相对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脊柱融合固定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防止术后植骨松动、折断、吸收及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等现象,改善术后恢复情况。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脊柱融合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纵梁、若干椎弓根螺钉及其相应的螺母,所有螺母安装于纵梁上,两个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固定罩,该固定罩位于椎弓根螺钉尖端。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罩为网状结构,所述椎弓根螺钉尖端可拧入固定罩的网眼中。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罩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罩的材料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酯、聚酸酐及其共聚物中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罩为曲面。
作为优选,所述纵梁之间的横梁数量为两个以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固定罩,固定罩将手术部位的植骨、脊柱部分包围,有利于在术后确保植骨稳定,有效防止术后植骨松动、折断、吸收及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等现象,显著改善术后恢复情况,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另外,固定罩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后,可在术后一段时间后,等手术部位恢复后,固定罩自动降解,不需要二次开刀,不影响手术部位骨骼、组织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脊柱融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描述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脊柱融合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纵梁1、若干椎弓根螺钉3及其相应的螺母4,所有螺母4安装于纵梁1上,两个纵梁1之间连接有横梁2,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固定罩5,该固定罩5位于若干椎弓根螺钉3尖端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385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良腕关节假体
- 下一篇:一种3D打印血管支架输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