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27588.3 | 申请日: | 201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7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杰;李丽;白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晓杰 |
主分类号: | E02D7/22 | 分类号: | E02D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汪浩 |
地址: | 056300 河北省邯郸市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桩装置 打桩 移动框架 建筑工程 本实用新型 倍力气缸 固定底座 人工操作 传统的 控制室 建筑施工设备 驾驶 打桩机 驾驶控制 建筑打桩 汽车载体 直接操作 固定件 液压锤 视野 竖直 转轴 伸展 室内 灵活 监管 运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装置,属于建筑施工设备领域。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装置,包括汽车载体、固定底座和移动框架,现有的液压锤和螺旋锤打桩机存在人工操作监管视野小危险性高的问题,且传统的打桩装置固定死板操作和运输不方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驾驶控制室,操作人员直接在驾驶控制室内进行打桩操作,通过在固定底座内侧设置倍力气缸,当进行建筑打桩时,可伸展倍力气缸将移动框架调整成竖直打桩状态,利用转轴A与固定件A的固定连接,可对移动框架的高度和角度进行调整,相比于传统的固定打桩装置更灵活,操作人员可直接在驾驶控制室里直接操作装置进行打桩,视野更开阔,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高楼建设工程技术日渐完善,地面建筑物的见着需要承受很大压力,需要对承受建筑物的地面进行加固或者改善地面的承受方式,建筑供人们通过在地基上打桩,让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通过桩传到地面以下很深的位置,以稳固建筑物,打桩机是指利用冲击力将桩贯入地层的桩工机械,现有的打桩机分为落锤、汽锤、柴油锤、液压锤和螺旋锤打桩机,液压锤和螺旋锤打桩机由于具有减震节能的效果,已经成为打桩机发展的主流,而现有的液压锤和螺旋锤打桩机存在人工操作监管视野小危险性高的问题,且传统的打桩装置固定死板操作和运输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工程打桩装置的结构问题,问题如下:
(1)现有的建筑工程打桩装置存在人工操作监管视野小危险性高,传统的打桩装置固定死板操作和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打桩装置,包括汽车载体、固定底座和移动框架,所述汽车载体右侧与驾驶控制室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汽车载体和驾驶控制室底部均活动安装有车轮,所述汽车载体上表面右侧与柴油机箱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汽车载体上表面左侧与固定底座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底座右侧与柴油机箱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底座内侧设置有气缸槽,所述气缸槽内部右侧固定安装有倍力气缸,所述气缸槽内部左侧固定安装有普通气缸,所述固定底座顶端与移动框架底端活动连接;
所述移动框架底部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件A,所述移动框架底部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件B,所述移动框架前后两侧壁上均设置有滑槽,所述移动框架顶部右侧设置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左侧固定安装有螺旋钻头,所述电动机前后两侧与固定块上端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下端内侧与移动框架前后两侧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下端外侧设置有步进电机。
优选地,所述倍力气缸上端固定安装有转轴A,所述转轴A后端与固定件A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倍力气缸下端内部活动套接有连接件A,所述连接件A前后两端与气缸槽右侧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倍力气缸,倍力气缸是多层叠加,多活塞同时受力,成倍增加气缸的输出力,当进行建筑打桩时,可伸展倍力气缸将移动框架调整成竖直打桩状态,利用转轴A与固定件A的固定连接,可对移动框架的高度和角度进行调整,相比于传统的固定打桩装置更灵活,操作人员可直接在驾驶控制室里直接操作装置进行打桩,视野更开阔,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优选地,所述普通气缸上端固定安装有转轴B,所述转轴B后端与固定件B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普通气缸下端内部活动套接有连接件B,所述连接件B前后两端与气缸槽左侧两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螺旋钻头左端设置有防护环,所述防护环底端固定安装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与移动框架顶端活动连接。通过在螺旋钻头左端设置防护环,防护环对螺旋钻头起到保护作用,由于打桩的过程中会产生激烈的震动影响打桩效果,通过在防护环底部设置减震垫,减震垫具有减震效果,且利用螺旋钻头进行打桩相比于传统的利用打桩锤打桩噪音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晓杰,未经李晓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27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