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00547.5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0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玲;张泽栋;江行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自天成液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32 | 分类号: | F16J1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吴元元 |
地址: | 10007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环 密封环 卸荷孔 本实用新型 同轴密封圈 导流槽 重载 液压缸活塞杆 大型液压缸 两道密封 水平开设 同轴布置 冶金行业 上表面 困油 竖直 同轴 外周 密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缸活塞杆用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属于冶金行业大型液压缸技术领域。它包括密封环(3)和弹性环(4),其中弹性环(4)套设在密封环(3)的外周,且密封环(3)和弹性环(4)同轴布置。其中弹性环(4)上同轴等间距设有若干个卸荷孔(5),其中卸荷孔(5)沿着弹性环(4)的上表面,自上而下竖直开设而成,弹性环(4)的底部还水平开设有第一导流槽(6),且卸荷孔(5)与第一导流槽(6)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避免由于两道密封之间困油产生高压(背压),对密封产生破坏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缸活塞杆用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属于冶金行业大型液压缸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重载型同轴密封圈(斯特封),一般由低摩擦的PTFE基材料的密封环和橡胶或氟橡胶的弹性圈组成。以其低摩擦力、密封效果好的优点被广泛用在冶金行业大型伺服液压缸活塞杆密封系统中。为了增加密封系统的可靠性,往往使用两道密封串联使用。在增加密封可靠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两道密封之间由于困油产生高压(背压)的问题。高压的产生使两密封件磨损加剧,密封圈位置偏斜,甚至使内侧密封件向油缸内侧挤出破坏。以最常见的外侧U型密封和内侧重载斯特封为例,斯特封经常向内侧挤出破坏。这就要求内侧斯特封具备背压卸荷的能力。现在常用的密封组合设计一般不具备背压卸荷能力,专利号CN 1273759C提出了一种很好的方案,有效的解决了串联密封背压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杂质进入,密封沟槽上端面靠近卸荷孔处经常会出现磨损沟痕。这样会导致泄压孔产生泄漏。另外,外界杂质混入或沟槽加工表面光洁度不足也会引起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避免由于两道密封之间困油产生高压(背压),对密封产生破坏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缸盖也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缸盖上靠近活塞杆的一侧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密封槽内,所述密封圈包括密封环和弹性环,其中弹性环套设在密封环的外周,且密封环和弹性环同轴布置。其中弹性环上同轴等间距设有若干个卸荷孔,其中卸荷孔沿着弹性环的上表面,自上而下竖直开设而成,弹性环的底部还水平开设有第一导流槽,且卸荷孔与第一导流槽相连通。其中的密封环材质为低摩擦PTFE基材料,其中弹性环的材质为橡胶或氟橡胶,弹性环材质较密封环更软,更有弹性,密封性更高。
前述的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所述卸荷孔轴心到弹性环外侧的距离等于卸荷孔轴心到弹性环内侧的距离。
前述的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所述密封环的底部水平开设有第二导流槽,第二导流槽与第一导流槽开设于同一方向,且第二导流槽与第一导流槽相连通。
前述的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所述密封环的一侧与活塞杆的侧面相贴合,所述密封环的另一侧与弹性环的一侧相抵触,所述弹性环的另一侧与密封槽的内壁相贴合。弹性环抵触密封环起密封作用。
前述的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所述密封环靠近活塞杆的一侧还开设有空腔,且空腔的开设高度低于密封环上表面所在的高度;其中空腔与第二导流槽相连通。
前述的防背压重载同轴密封圈,弹性环上同轴等间距设有至少两个卸荷孔,其中第一导流槽的数量与卸荷孔的数量相匹配,其中第二导流槽的数量与第一导流槽的数量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正常工况下,密封圈的下部均有高压液压介质,推动密封圈向上运动,并与缸盖上的密封槽上端面紧密接触,使卸荷孔封闭,密封圈对液压介质起到密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自天成液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金自天成液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005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