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油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1855.3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9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军;邵东平;李信会;唐文红;朱晓阳;郑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高龙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3/00 | 分类号: | C11B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 35001 | 代理人: | 李晓芬 |
地址: | 3505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通 旋风分离器 罐体内部 气体管 鱼油 冷却液出口 冷却液进口 干燥装置 罐体侧壁 冷凝机构 冷却液箱 抽气管 干燥罐 入口管 罐体 气体入口管道 本实用新型 真空泵管道 管道连接 管道连通 加热机构 气体出口 气体分离 外壳侧壁 上端 电磁阀 冷却液 循环泵 真空泵 液滴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包括依次管道连通的干燥罐、冷凝机构、旋风分离器和真空泵;干燥罐包括罐体和对罐体内部加热的加热机构;罐体上端朝向一侧倾斜且罐体侧壁最低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入口管,入口管上设有电磁阀;罐体侧壁最高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抽气管;冷凝机构包括外壳、装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箱以及设于外壳内的气体管;外壳侧壁上下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箱分别与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管道连接形成回路且连通的管道上设有一循环泵;气体管一端与抽气管另一端连通,气体管另一端与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管道连通;旋风分离器将气流中的液滴和气体分离;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真空泵管道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属于鱼油加工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鱼油是鱼体内的全部油类物质的统称,它包括体油、肝油和脑油。鱼油是鱼粉加工的副产品,是鱼及其废弃物经蒸、压榨和分离而得到的。鱼油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食用鱼油需要进过多个工序的处理后方可达到食用标准,干燥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油脂干燥设备多采用干燥塔,干燥塔内连接有进油管,进油管将毛油喷入塔体内,在一定温度、真空状态下抽走毛油中的水份以完成干燥操作。然而因鱼油气味大,在其干燥过程中排放出的气体如果没有处理,比较难闻,不利于环境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油干燥装置,该鱼油干燥装置在鱼油干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降低排放气体的气味,保护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包括依次管道连通的干燥罐、冷凝机构、旋风分离器和真空泵;干燥罐包括罐体和对罐体内部加热的加热机构;罐体上端朝向一侧倾斜且罐体侧壁最低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入口管,入口管上设有电磁阀;罐体侧壁最高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抽气管;冷凝机构包括外壳、装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箱以及设于外壳内的气体管;外壳侧壁上下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箱分别与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管道连接形成回路且连通的管道上设有一循环泵;气体管一端与抽气管另一端连通,气体管另一端与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管道连通;旋风分离器将气流中的液滴和气体分离;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真空泵管道连通。
其中,所述气体管包括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盘、第二端盘以及若干平行设置于第一端盘、第二端盘之间的支管;第一端盘内设有第一内腔,第二端盘设有第二内腔;支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盘、第二端盘连接;支管内部分别与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连通;抽气管和第一内腔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连通。
其中,所述干燥罐还包括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若干搅拌叶片和驱动电机;搅拌轴由罐体底部穿入罐体内,搅拌叶片固定设置于搅拌轴的上端;搅拌轴的下端与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
其中,所述搅拌叶片为弧形杆。
其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贴合罐体外底面设置的由外部对罐体加热的第一远红外加热器和设于罐体内上部的通过远红外热辐射对罐体内鱼油加热的第二远红外加热器。
其中,所述罐体上还设有一检测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检测计和检测罐体内部压力的压力检测计。
其中,所述罐体上端设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可拆卸的上盖。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依次设置的冷凝机构、旋风分离器和真空泵,对罐体内抽真空,使得能够降低所需加热温度,且抽出的气流经过冷凝。分离后再排放,降低排放的气体的气味,且通过旋风分离器分离出含有鱼油的水分也可以进一步回收利用,更加环保节能。
2、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机构的气体管通过设置的若干支管,将流经的气体分开,支管外均流过冷却液,使得气流和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更大,冷却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高龙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高龙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18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牡丹籽油成品系统
- 下一篇:一种牡丹籽油碱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