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40312.1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96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郭蘅;廖熠;范乐瑶;王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12 | 分类号: | F04B39/12;F04B39/16;F04B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马吉兰 |
地址: | 5191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液器 外壳体 压缩机 空腔 进气口 本实用新型 泵体组件 出气口 内壳体 制冷剂气体 中间冷却器 第一级 蒸发器 两级 连通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外壳(10)、设置在外壳(10)的外侧的分液器(20)及设置在外壳(10)内的泵体组件,分液器(20)设有多个,多个分液器(20)形成至少两级,外壳(10)包括外壳体(11)和设置在外壳体(11)内的内壳体(12),外壳体(11)和内壳体(12)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空腔(13),第一级的分液器(20)的进气口适于与蒸发器连接,上一级的分液器(20)的出气口与下一级的分液器(20)的进气口通过一个空腔(13)连通,最后一级的分液器(20)的出气口与泵体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得较低级别的分液器和空腔充当中间冷却器,制冷剂气体及时带走外壳内的各部件产生的热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压缩机的外壳只有一层,外壳的内侧与泵体组件、电机、制冷剂气体等直接接触,外壳的外侧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当压缩机长时间满负荷工作时,外壳内的各部件的温度升高,各部件通过外壳将热量散出,当外壳的温度也比较高时,散热效果不好,很多热量不能散出,若不能及时将热量散出,有可能导致压缩机性能降低、冷冻油碳化、过载保护器启动而停机等。因此,当压缩机长时间满负荷工作时,散热问题的解决很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长时间满负荷工作时外壳内的各部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的外侧的分液器及设置在外壳内的泵体组件,分液器设有多个,多个分液器形成至少两级,外壳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空腔,第一级的分液器的进气口适于与蒸发器连接,上一级的分液器的出气口与下一级的分液器的进气口通过一个空腔连通,最后一级的分液器的出气口与泵体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分液器形成两级,空腔为一个,空腔呈环形。
进一步地,外壳体和内壳体均呈筒状,外壳还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设置在外壳体的第一端和内壳体的第一端之间,第二盖体设置在外壳体的第二端和内壳体的第二端之间,外壳体、内壳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围成空腔。
进一步地,多个分液器沿外壳的周向均匀分布,以减小多个分液器相对外壳的中心产生的力矩。
进一步地,多个分液器沿外壳的周向均匀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与多个第一级的分液器连接的进气结构。
进一步地,进气结构包括与多个第一级的分液器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进气管,每个进气管的远离分液器的一端形成进气口。
进一步地,进气管连接在分液器的顶部。
进一步地,多个分液器形成多排,每排分液器中的多个分液器沿外壳的轴向排布且依次连接,多排分液器沿外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每个分液器连接在外壳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从蒸发器出来的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气体,先通过第一级的分液器,再通过空腔,从空腔出来进入第二级的分液器,最终进入泵体组件中,这样使得空腔充当中间冷却器,制冷剂气体及时带走外壳内的各部件产生的热量,使压缩机运行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压缩机因长时间满负荷工作导致温度过高、性能降低、过载跳停或压缩机停止工作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40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