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29144.6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99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汪玉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北勘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戚小琴 |
地址: | 314299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内支撑装置 外支撑 本实用新型 内支撑 支撑杆 侧壁 滑块 技术方案要点 建筑技术领域 端部连接 内部设置 支撑作用 转动连接 上套 泥土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对基坑起到支撑作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包括外支撑机构,所述外支撑机构内部设置有内支撑机构,所述内支撑机构包括位于基坑中央并插入泥土中的支柱,所述支柱上套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四个侧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示支撑杆的端部连接于外支撑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对基坑的四个侧壁均具有牢固支撑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随着大型深基坑的不断开挖,其支撑系统也就越发重要。目前的基坑支撑系统大多采用立柱加实心的支撑梁结构,这种结构的基坑支撑系统不但耗费成本,而且由于自身重力大,易出现沉降,同时在侧部受力过大时易出现移动,维修困难,拆卸不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基坑支撑梁和基坑内支撑机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公开号为CN201721690521.X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基坑支撑梁和基坑内支撑机构其技术要点是:一种基坑支撑梁和基坑内支撑机构,基坑支撑梁和基坑内支撑机构包括顶盖;卡槽,卡槽设置于顶盖的侧部;支撑机构包括预留孔、混凝土梁和水泥涂层,且混凝土梁卡合连接卡槽,混凝土梁的底部设有预留孔,且混凝土梁的侧部设有水泥涂层;中空腔;中空腔为支撑机构与顶盖形成的区域;固定螺杆,固定螺杆插入到预留孔的内部;内撑机构,内撑机构包括固定柱、第一斜撑、第二斜撑和螺杆,水泥涂层的侧部设有固定柱;第一斜撑、第二斜撑转动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支撑时,通过固定柱、第一斜撑、第二斜撑对其进行支撑,只能对其两个侧壁进行支撑,难以对其所有侧壁进行支撑。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能够提高支撑机构的整体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坑内支撑装置,包括外支撑机构,所述外支撑机构内部设置有内支撑机构,所述内支撑机构包括位于基坑中央并插入泥土中的支柱,所述支柱上套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四个侧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示支撑杆的端部连接于外支撑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支撑工作时,转动连接于滑块四个侧壁的支撑杆能够对基坑的四个侧壁同时进行支撑,提高了支撑机构的整体稳定性,且能够不多占用基坑内的空间,以免对施工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支撑机构包括基坑侧壁的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的表面设置有水泥层,所述水泥层的侧壁表面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转动连接于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层与水泥层能够提高基坑的稳定性,对基坑四个侧壁的泥土起到稳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杆的底部插入泥土中紧贴于水泥层的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杆插入泥土中,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杆的稳定性,能够对基坑的侧壁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杆的侧壁开设有用于连接支撑杆的凹槽,所述凹的两侧沿纵向开设有若干穿孔,穿孔内穿设有插销,用于将支撑杆活动固定于凹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基坑的大小调整支撑杆在第一支杆上的位置,将其端部的槽孔对准第一支杆上的穿孔,在穿孔与槽孔中穿设插销固定,将其牢固地将支撑杆固定在第一支杆上,且方便拆卸与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北勘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北勘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29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排组合式地下支护结构
- 下一篇:咬合桩基坑围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