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15172.5 | 申请日: | 2018-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0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运斌;陈晓军;陈源;邓丽高;刘峰;张学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16 | 分类号: | F16F9/16;F16F9/32;F16F9/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3000 河南省南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阀系 双向阻尼 阀片 本实用新型 活塞阀结构 减振器活塞 复原阀 流通阀 垫片 轴向 紧凑 活塞杆带动活塞 节约生产成本 非线性弯曲 液压油流动 阀系结构 可操控性 汽车行驶 生产效率 数目减少 装配方便 阀本体 工作缸 活塞阀 平稳性 液压油 配合 变形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采用了流通阀和复原阀共用一套阀系的活塞阀结构,主要包括设置在活塞阀本体上的第一台阶、第二台阶以及与之配合的第一垫片和阀片,通过活塞杆带动活塞阀本体运动时工作缸中液压油对阀片的作用,使阀片在第一台阶、第二台阶以及第一垫片的配合作用下产生锥形非线性弯曲变形,形成限制液压油流动的缝隙,从而产生更加准确有效的双向阻尼力,以保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可操控性。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流通阀和复原阀共用一套阀系的活塞阀结构,使阀系结构简化,零件数目减少,装配方便,从而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振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减振器技术领域里,双筒液压减振器技术是最成熟,最常用的。其工作原理是:减振器液通过常通孔节流或者某种开度的阀门节流,产生节流降压,进而形成与相对运动速度方向相反的阻尼力,达到减振效果,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双筒液压减振器活塞阀结构采用流通阀和复原阀两个独立阀系,其结构如图5所示,两个独立阀系分别产生阻尼。这种活塞阀在结构上比较复杂,装配耗时且容易出错。
此外,传统复原阀的阻尼是通过阀系的平面线性弯曲得到的,属于线性阀系。图6为传统液压减振器工作时的复原行程中复原阀片10受力弯曲变形的示意图。在复原行程中,由于复原阀片10下方垫片11的阻挡作用,使得A区域的受力对复原阀片10的弯曲变形不起任何作用,而B区域中液压油与复原阀片10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需要较大的力来使B区域复原阀片10产生弯曲变形。而这种弯曲变形是由阀片B区域的受力而呈现出的线性变化,因其受力的变化不均匀且跨度比较大,所以传统的阀片结构在复原行程中就会出现阻尼力突然的递增或递减过程,使得减振器的阻尼力变化不均匀,出现阻尼力不稳定的情况,不能准确高效的保证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可操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零件数目少、结构简单的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可操控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包括本体、活塞杆、阀片及第一垫片,其中所述本体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片垫衬在所述本体与所述活塞杆之间,所述本体上还设有流通通道、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所述阀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垫片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台阶的台阶面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轴向紧凑、双向阻尼特征的减振器活塞阀系,包括本体、活塞杆、阀片及第一垫片,其中所述本体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本体上还设有流通通道、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其中所述第一台阶的外圆直径大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一垫片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上方,所述阀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垫片的底面和所述第一台阶的台阶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本体与所述活塞杆之间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之间设有凹槽,所述流通通道设置在所述凹槽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
优选地,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阀片厚度的第二垫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垫片设置于所述阀片及与所述阀片配合的台阶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流通通道为流通孔。
优选地,所述流通孔为多个。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151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