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漂移管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59615.3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37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姚凡;姚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赛德福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47 | 分类号: | G01N21/47;G01N21/33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5614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段 漂移管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残液口 出口段 入口段 竖直向下布置 本实用新型 平板加热器 平面螺旋状 上下表面 竖直向上 高效率 残液 导板 封堵 外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漂移管机构,包括漂移管本体以及封堵漂移管本体上残液口的残液导板,漂移管本体包括竖直向下布置的入口段、呈平面螺旋状的中间段、竖直向上布置的出口段,入口段与中间段位于中心的端口相连接,出口段与中间段位于外围的端口相连接,中间段与水平面间呈5‑20°夹角,中间段的上下表面分别贴有平板加热器,中间段上在每圈螺旋的最低处设有残液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漂移管机构。
背景技术
漂移管是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核心部件,现有传统的漂移管一般采用立体螺旋缠绕方式。由于传统漂移管的柔性加热带只能采用手方式缠绕,导致了其有着工艺性差,内部温度一致性差,加热效率低的缺点。而且由于传统漂移管采用立体螺旋缠绕方式,本身占有较大空间,且由于漂移管内残液排出时间长,易导致交叉污染,从而影响下个样品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而且连续样品测试间隔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漂移管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漂移管机构,包括设置在检测器壳体内安装架上的漂移管本体以及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安装架上残液导板,安装架上设有驱动残液导板的驱动装置,漂移管本体包括竖直向下布置的入口段、呈平面螺旋状的中间段、竖直向上布置的出口段,入口段与中间段位于中心的端口相连接,出口段与中间段位于外围的端口相连接,中间段与水平面间呈5-20°夹角,中间段的上下表面分别贴有平板加热器,中间段上在每圈螺旋的最低处设有残液口,所述残液导板上设有若干与各个残液口一一对应的密封块,残液导板远离铰接轴的一端设有出液槽,残液导板上在出液槽的端部设有与出液槽相连通的出液软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各个残液口处分别设有输出管,输出管中设有针阀,所述密封块与输出管的管口相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铰接轴端部的传动齿轮,以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出力轴端部设有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漂移管采用平面结构,其残液排出时间仅为传统立体螺旋结构漂移管残液排出时间的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叉污染的影响。
由于采用了平板型加热器,相比于传统手工缠绕式加热带具有装配方便,工艺简单,温度均匀,加热效率高的优点。
由于采用了平面螺旋缠绕结构,相比于传统的立体螺旋缠绕结构,大大减少了漂移管占有的仪器内部空间,使得仪器具备了缩小外形体积的可能性。
由于所述各个残液口处分别设有输出管,输出管中设有针阀,所述密封块与输出管的管口相配合,进一步确保了残液口封闭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1.中间段,2.入口段,3.出口段,4.残液导板,5.密封块,6. 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赛德福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赛德福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596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型贴片式无极血氧饱和二极管传感器
- 下一篇:透光度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