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叉指结构的去干扰电化学纸基试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14799.1 | 申请日: | 201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05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梁波;曹庆朋;屠婷婷;叶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电极 叉指电极 纸基底层 电极层 试片 纸基 生物化学试剂 电化学电流 电化学 叉指结构 待测样品 疏水层 导流 修饰 本实用新型 电化学反应 目标分析物 参考电极 工作电极 沟道入口 抗干扰 干扰物 沟道 测试 消耗 印刷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叉指结构的去干扰电化学纸基试片,该纸基试片包括纸基底层和电极层,电极层印刷在纸基底层上,纸基底层包含疏水层和亲水层,疏水层和亲水层共同构成了导流沟道,电极层分为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和测量电极系统,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和测量电极系统都设有工作电极和参考电极。其中测量电极系统上可修饰生物化学试剂。测试时,待测样品液从导流沟道入口流入,其中的干扰物在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处因先行发生电化学反应而被消耗;当待测样品液流动到测量电极处时,测量电极系统处所修饰的生物化学试剂再与目标分析物发生反应,此时产生的电化学电流中已经不包含干扰物产生的电化学电流,从而实现了抗干扰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液体样品中目标分析物浓度的去干扰电化学纸基试片。
背景技术
电化学试片常被应用于液体样品中目标分析物浓度的测定,常见的电化学试片大多以PET、PVC、陶瓷为基底,电极形态采用典型的两电极或三电极系统,比如已商品化的血糖、尿酸、胆固醇电化学试片。这些电化学试片的工作电极上往往修饰有生物化学试剂,通过检测目标分析物在生物化学试剂作用下产生的氧化或还原电流来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定量检测。
然而在液体样品中往往含有目标分析物以外的化学物质,比如血液样品中的扑热息痛、抗坏血酸、胆红素、多巴胺、龙胆酸、左旋多巴、尿酸等,该类化学物质也会在工作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影响目标分析物的电流响应,从而影响电化学试片的测量精度。因此,降低或去除干扰物,提高电化学试片的抗干扰能力,对提高电化学试片的测量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降低或消除干扰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工作电极表面覆盖一层带负电高分子薄膜(如Nafion),利用静电排斥原理阻碍各种带负电的干扰物(如抗坏血酸和尿酸)到达电极表面;(2)在工作电极表面修饰一层尺寸选择薄膜,利用薄膜的尺寸选择效应排除部分大分子量的干扰物在工作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3)采用具有低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介体,降低施加在工作电极的工作电压,降低干扰物在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4)在电化学传感器中增加第二工作电极,利用差分测量电路将第二工作电极上测得的干扰电流从工作电极的电流信号中扣除,消除干扰。(5)在工作电极表面修饰与主要干扰物对应的酶,利用酶促反应去除干扰物,防止干扰物在工作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消除干扰。尽管上述这些方法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干扰消除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存在单一方法只能消除部分干扰物、测量电路复杂以及电极加工工艺不简洁等缺点。因此,发展新的具有广泛抗干扰能力且性能优良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基于叉指结构的去干扰电化学纸基试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
一种基于叉指结构的去干扰电化学纸基试片,其包括纸基底层和电极层;所述纸基底层包括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疏水层和亲水层,亲水层一端与纸基底层的一侧边缘平齐用于作为流道入口,亲水层的其余侧边缘被疏水层包围,构成导流沟道;所述电极层印刷在纸基底层上,包括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测量电极系统;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中设有第一工作电极和第一参比电极,第一工作电极和第一参比电极的检测端呈叉指形交错,交错的叉指电极阵列位于导流沟道中靠近流道入口一侧,第一工作电极和第一参比电极的引出端设置于纸基底层的另一侧;所述测量电极系统中设有第二参比电极和第二工作电极,第二参比电极和第二工作电极的检测端也位于导流沟道中,且在位于导流沟道中的位置处于所述叉指电极阵列的下游,第二参比电极和第二工作电极的引出端也设置于纸基底层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去干扰叉指电极系统中的第一工作电极和第一参比电极为单指或多指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电极系统为三电极体系,其中还设有辅助电极,辅助电极的检测端位于导流沟道的末端,引出端也设置于纸基底层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电极系统的第二工作电极上表面设有试剂滴加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147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ECT传感器
- 下一篇:便携式酸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