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F头转SMB头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09024.5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01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公殿;万勇;高辉;李宏星;张小国;邓年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兴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24/38;H01R13/40;H01R13/502;H01R13/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315326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体 中心针 插芯 头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 连接器 电子产品领域 工作可靠性 绝缘体通道 连接插接件 共轴布置 外壳内腔 转接 延伸 裸露 测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提供一种F头转SMB头连接器,其包括:第二外壳,其内置有共轴布置的插芯绝缘体、中心针绝缘体;第一外壳,其设置于第一外壳一端,中心针绝缘体具有延伸至第一外壳的延伸部分;中心针,其设置于中心针绝缘体内,中心针具有位于第一外壳内腔体的裸露部分;插芯,其设置于插芯绝缘体内,插芯一端与中心针相连,另一端通过插芯绝缘体通道而连接插接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F头转SMB头连接器可以实现F型接头与SMB接头之间的转接,从而让测试工作更加方便,整个连接器工作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F头转SMB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在全球已经很广泛普及,相对应的网络设备也越来越多,其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体积也越来越小型化,传统中的IEC和F型接头不管从性能和体积方面已经不能达到要求,从而衍生了75Ω类型的SMB接头,此接头不管从性能和体积方面都能达到现有设备的要求,但传统的测试设备及附件基本以F型为主,很难与这种75Ω类型的SMB接头进行匹配测试,一般都需要外加其他很多附件和线缆进行转接,测试和使用起来相对复杂,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头转SMB头连接器,其可以实现F型接头与SMB接头之间的转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F头转SMB头连接器,其包括:第二外壳,其内置有共轴布置的插芯绝缘体、中心针绝缘体;第一外壳,其设置于第一外壳一端,中心针绝缘体具有延伸至第一外壳的延伸部分;中心针,其设置于中心针绝缘体内,中心针具有位于第一外壳内腔体的裸露部分;插芯,其设置于插芯绝缘体内,插芯一端与中心针相连,另一端通过插芯绝缘体通道而连接插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F头转SMB头连接器可以实现F型接头与SMB接头之间的转接,从而让测试工作更加方便,整个连接器工作可靠性高。
进一步,中心针绝缘体包括:设置于第二外壳内的第二绝缘体;设置于第一外壳内的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自第二外壳内延伸至第一外壳内。两段式绝缘体结构可以让中心针安装就位的同时,方便组装作业的需要。
进一步,插芯绝缘体为设置于第二外壳的第三绝缘体,第三绝缘体包括:设置有插芯安装通道的第三绝缘主体部;设置于第三绝缘主体部一端的第三环形耳部。通过设置第三环形耳部可以与第二外壳的止挡部进行配合,从而防止第三绝缘体脱出第二外壳。
进一步,第三绝缘主体部呈圆柱状,且主体部所设插芯安装通道的入口端设置有锥状导入口。锥状导入口对于对接件可以起到良好导向效果,对接作业更加高效、便捷。
进一步,第二绝缘体包括:设置有中心针安装通道I的第二绝缘主体部;设置于第二绝缘主体部一端的第二环形耳部;设置有第二环形耳部的第二绝缘主体部端设置有与中心针安装通道I共轴布置的环形凹部。环形凹部方便第一绝缘体所设环形耳部的嵌入,而当第一外壳的环形耳部紧贴第二环形耳部后,可以将第二绝缘体牢牢的固定就位。
进一步,第一绝缘体包括:设置有中心针安装通道II的第一绝缘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主体部一端的第一环形耳部。
进一步,第一外壳包括:外径小于第二外壳内径的中空圆柱状部;设置于中空圆柱状部一端且外径与第二外壳内径匹配的环形安装耳部。
进一步,第二外壳包括:中空柱状体,其两个端部开口,其中一个开口端设置有环形止挡部,该结构可以防止第三绝缘体的脱出,从而起到良好的固装效果。
进一步,插芯具有延伸至中性针绝缘体内的中心针连接端,中心针插装于插芯的中心针连接端。通过将插芯局部延伸到第二绝缘体内,从而提高中心针与插芯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F头转SMB头连接器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兴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兴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090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