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50724.1 | 申请日: | 2018-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70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绍华;张栋;王丽梅;赫雷;于泳;张易凯;赵光辉;赵岩;荣梅;栾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5/22 | 分类号: | E03F5/2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吴学颖 |
地址: | 30005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水池 水泵 水闸 本实用新型 进出水方式 出水管道 进水管道 进水流道 伸缩接头 雨水泵站 集水池 进水闸 栅格井 蝶阀 下层 泵站 进出水管道 扬程 水泵连接 有效减少 出水层 集水层 泵池 高程 进水 井内 埋深 同侧 连通 闸门 上层 节约 冲突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包括进水闸井,一侧连接进水管道,另一侧设置栅格井,栅格井一侧通过闸门与进水闸井连接,另一侧设置双层泵池结构,下层为进水集水层,包括集水池,集水池内设置进水流道,进水流道内设置水泵,水泵与上层出水层连接;上层为出水层,包括水泵出水池、出水闸井和压力出水池,出水闸井设置于水泵出水池和压力出水池之间,出水闸井内设置蝶阀及伸缩接头,水泵出水池一侧与下层水泵连接,另一侧通过蝶阀及伸缩接头与压力出水池连通;压力出水池连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与进水管道设置于同一侧。本实用新型实现泵站进出水管道位于同侧是高程冲突问题,有效减少管道埋深,降低泵站扬程,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市政雨水泵站,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
背景技术
雨水泵站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雨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排除地区雨水的任务,对城市防汛排涝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意义的雨水泵站一般采用顺水流方向进出水方式。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内涝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住建部等多部委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等标准规范进行调整,大幅提高了降雨设计流量,这就直接导致泵站进出水管径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排水泵站布置形式受限,且进出水管道高程冲突,严重制约了泵站的进出水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能够解决进出水位于同侧时泵站布置问题,能够实现泵站进出水管道位于同侧时高程冲突问题,有效减少管道埋深,降低泵站扬程,节约能源,并明显降低工程风险和工程投资。同时将出水闸井与泵池合建,节约占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由泵站本体构成,所述泵站本体包括进水闸井,所述进水闸井一侧连接有进水管道,另一侧设置有栅格井,所述栅格井一侧通过闸门与进水闸井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双层泵池结构,下层为进水集水层,上层为出水层;
所述进水集水层包括与栅格井连接的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进水流道,每个所述进水流道内均设置有水泵,每个所述水泵均与上层出水层连接;
所述出水层包括水泵出水池、出水闸井和压力出水池,所述出水闸井设置于水泵出水池和压力出水池之间,所述出水闸井内设置有蝶阀及伸缩接头,所述水泵出水池一侧与下层水泵连接,另一侧通过蝶阀及伸缩接头与压力出水池连通;所述压力出水池连接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与进水管道设置于同一侧。
所述进水闸井设置为两个,每个进水闸井均通过闸门连接栅格井,每个进水闸井均连接有进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设置于两个进水管道之间。
每个所述栅格井内均设置有栅格及配套除污设备。
所述水泵出水池和压力出水池的池顶均设置有复合排气阀。
所述压力出水池与出水管道连接侧设置为坡道,便于与出水管道顺接。
所述出水闸井上设置有移动盖板。
所述蝶阀及伸缩接头中的蝶阀采用双向止水闸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依据现行标准,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通常管径均大于2000mm,传统泵站通常将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设置于不同侧,如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位于同一侧时,通常会出现由于管道高程冲突导致进水管道下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将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设置于同一侧,采用这种进出水方式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507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