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空间维持的支柱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46065.4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53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敏;鄢明东;吴东;黄文秀;陈江;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C8/00 | 分类号: | A61C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1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颌窦 突出段 螺纹段 钝部 空间维持 任一位置 下端 光滑 从上到下 支柱截面 上端 长条形 光滑段 后牙区 膨大部 下端面 牙槽骨 刺破 拆除 支撑 保证 | ||
一种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空间维持的支柱,整体为长条形,截面为圆形,支柱从上到下依次是钝部、光滑段、螺纹段和突出段,支柱任一位置截面半径不大于向下任一位置截面直径,突出段是螺纹段下端的径向膨大部,钝部整体光滑,且突出段下端面具有沟槽。支柱截面均为圆形,且上端直径不大于下端,易于插入上颌窦内;光滑的钝部既可支撑起上颌窦底黏膜又能保证上颌窦底黏膜不被刺破;螺纹段可以利用后牙区牙槽骨高度维持该支柱的稳定性;突出段下端面的沟槽用于安装或拆除支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空间维持的支柱。
背景技术
由于上颌窦窦腔不断气化和缺牙后牙槽骨吸收等因素,常常造成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的种植修复,需要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目前,临床中,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是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术式。但是,骨替代材料和屏障膜的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术后不适感,还可能引起免疫反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少现有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术提升空间难以维持的缺陷,提供一种不植骨的上颌窦底提升空间维持的支柱。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空间维持的支柱,其要点在于:支柱整体为长条形,截面为圆形,支柱从上到下依次是钝部、光滑段、螺纹段和突出段,支柱任一位置截面半径不大于向下任一位置截面直径,突出段是螺纹段下端的径向膨大部,钝部整体光滑,且突出段下端面具有沟槽。
支柱为截面均为圆形,且上端直径不大于下端,易于进入上颌窦内;其次,光滑的钝部既可支撑起上颌窦底黏膜又能保证上颌窦底黏膜不被刺破;再次,螺纹段可以利用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以维持支柱的稳定性;最后,突出段下端面的沟槽用于安装或拆除支柱。
所述光滑段和/或螺纹段为圆柱形或圆锥形。
所述支柱整体为圆柱形,钝部下表面到螺纹段下表面的直径相等。
上述支柱结构更易于安装。
所述钝部上表面为圆弧面。
所述钝部上表面为平面。
钝部上表面为圆弧面或平面等非尖锐面均能很好地起到支撑起上颌窦底黏膜形成帐篷结构和保证上颌窦底黏膜不被刺破的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成骨空间,使窦腔黏膜下层骨组织及钻孔的孔壁组织的成骨细胞能进行分裂成长,以弥补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从而达到不需植入骨替代材料就能实现该区域的种植修复。
所述沟槽是一字槽、十字槽或米字槽,可用一字、十字或米字螺丝刀拆装所述支柱。
所述支柱由不能与骨结合的金属或不可吸收的纤维制成,选用上述材料是为了避免在成骨过程中骨和支柱粘连。
所述支柱的最小端的直径是1~3mm,最大端的直径是6~8mm,长度是5-20 mm,所述支柱的尺寸小于种植体。
所述支柱的最小端的直径是2mm,最大端的直径是7mm,长度是12mm。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柱支撑上颌窦底黏膜形成“帐篷效应”,在窦底黏膜与上颌窦底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并且封闭的空间,充分利用上颌窦内的成骨潜能,使所述封闭空间内充满新鲜血液,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构成良好的成骨环境,进而促进新骨形成,由此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且成骨时间较异种骨显著缩短。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柱可以维持上颌窦底提升空间,骨高度增加后再植入种植体。由于支柱的尺寸小于市场上现存种植体,因此将支柱拆除后的窝洞内可继续备洞后植入种植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支柱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支柱使用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未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460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坡式托槽
- 下一篇:一种清洁式球帽附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