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5103.0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11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胜;王岩涛;王梁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齐胜杰 |
地址: | 454001 河南省焦作市高***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带 滑槽 太极拳 第一滑块 练习装置 本实用新型 活动连接有 定位杆 定位孔 定位块 内腔 腰带外表面 从上到下 第二滑块 练习设备 中部铰接 弹性带 内壁 穿插 腰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极拳练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其包括:腰带,所述腰带外表面中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内腔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正面的中部铰接有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正面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带外侧的下部套设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正面穿插有定位杆。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孔、定位杆、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第一滑槽、第一滑块和弹性带的配合使用,使得该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更加便于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极拳练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太极拳最常见的武术拳法之一,因其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和益寿延年的功效,在民间广泛受到欢迎,练习者在联系太极拳的过程中,手、指、腰的力量尤为重要,而为了增强练习者的训练效果,现有的太极拳手指腰健力器能够有效帮助练习者。
目前,现有的太极拳手指腰健力器结构较为简单,例如中国专利ZL200820182237.6中公开的一种太极拳联系手指腰健力器,其主要结构包括腰带、手指套和弹性绳索来实现增强练习者手、指、腰的力量训练,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练习者身高和臂长都不相同,而上述技术方案中缺乏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和臂长练习者的结构,这就导致现有太极拳联系用手指腰健力器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腰带,所述腰带外表面中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内腔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正面的中部铰接有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正面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带外侧的下部套设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正面穿插有定位杆,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的外侧套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手指套。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槽内腔的顶部、底部卡接,且所述第一滑块可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
优选的,所述定位杆的背面贯穿所述定位孔,且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定位块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外侧,且所述连接板内腔的宽度、厚度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宽度、厚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卡接,且所述第二滑块可在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分别位于所述腰带外表面的两侧呈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占所述腰带外表面周长的五分之四。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定位孔、定位杆、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配合使用,使得反向转动定位杆并让其与定位孔脱离,然后可以让第一连接带在第二连接带的内腔伸缩运动调节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的整体长度,这样可以根据练习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进行调节,适用于不同身材的练习者。
通过第一滑槽、第一滑块和弹性带的配合使用,使得练习者在练习新型太极拳练习装置时,随着手臂的位置不同,弹性带通过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的移动跟随练习者手臂移动,与此同时,弹性带的弹性能够给予练习者手臂一定的作用力,有助于练习者更好的锻炼和练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5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