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77757.0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27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健;刘宇;王筠;张常明;殷伟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小原(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1D37/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1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压电极 浮动电极 异种材料 凹模 本实用新型 铆接装置 电阻 空腔 直流电源负极 直流电源正极 对称分布 铆钉铆接 缺陷问题 塑性变形 上端面 铆接 内凹 对准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装置,包括浮动电极、加压电极和凹模,所述凹模的上端面中心具有内凹的空腔,在凹模的上方布置浮动电极和加压电极,加压电极对准空腔,浮动电极对称分布在加压电极的两侧,浮动电极连接直流电源正极,加压电极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异种材料板材铆接因塑性变形不足导致裂纹等缺陷问题,扩大无铆钉铆接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异种材料连接技术,尤其是一种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汽车车身轻量化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铝合金及高强度钢等高比强度材料的应用,可以在保证车身刚性前提下更大限度的实现轻量化。但铝合金与高强钢材料热物理性能差异大且易生成硬脆的金属间化合物,导致其焊接性较差,难以用传统电阻点焊形成可靠连接接头。因此,铝合金/高强钢异种材料连接已成为车身轻量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TOX公司推出了无铆钉铆接技术(专利号US20080289169),该技术依靠板件塑性,使板件产生局部变形而将板件咬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该技术能有效地避免点焊高热输入量导致的缺陷,保证了接头连接质量,已成为汽车车身异种材料连接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该技术在连接铸铝、7000系等高强低塑性铝合金工件时,易出现裂纹,接头性能差;在连接高强钢时,受制板材高屈服强度,需大幅增加铆接力,带来铆接设备尺寸/重量增加、铆模磨损加速等问题,尤其对热成型等超高强度钢板无法形成有效接头。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一种电致塑性无铆钉铆接装置(专利号201010272239.6),通过该装置在铆接板材形变方向施加电场,利用电致塑性提高板材塑性。但不同金属板材电致塑性能力不同,对塑韧性差异较大板材铆接,如高强低塑性铝合金/高强钢,仍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借助连接板材电导率、接触电阻差异,合理分配流过不同板材内电流大小,差异化降低板材屈服点,整体提高连接板材组合的塑性,而提供的一种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装置。该装置可避免Fe-Al异种材料板材铆接因塑性变形不足导致裂纹等缺陷问题,扩大无铆钉铆接应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装置,包括浮动电极、加压电极和凹模,所述凹模的上端面中心具有内凹的空腔,在凹模的上方布置浮动电极和加压电极,加压电极对准空腔,浮动电极对称分布在加压电极的两侧,浮动电极连接直流电源正极,加压电极连接直流电源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凹模呈圆柱台结构,所述空腔四周边缘设有圆弧倒角,空腔底部中心设有球状凸起,凸起边缘与空腔底面之间设置过度圆弧,过度圆弧曲率半径为待铆接板材厚度的1/3~2/3,浮动电极的中心线和凸起的中心线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浮动电极和加压电极分别连接一个气缸或伺服电缸,通过改变浮动电极施加压力改变待铆接板材接触电阻大小,通过加压电极驱动预热后的待铆接板材塑性变形填充凹模的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浮动电极端部圆弧的曲率半径为50mm~150mm,加压电极锥度为0~ 10°,加压电极端部弧面的曲率半径为75mm~200mm。
有益效果:通过该电阻铆接装置可以控制电极加压力,改变板材接触电阻,进而改变预热电流在不同板材内流向分布,控制板材发热量,差异化降低板材屈服点,避免不同板材铆接因塑性变形不足导致裂纹等缺陷问题,扩大无铆钉铆接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Fe-Al异种材料电阻铆接工艺流程图;
图中:1-浮动电极,2-加压电极,3-钢板,4-铝板,5-凹模,6-凸起,7-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小原(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小原(南京)机电有限公司;小原(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777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锁扣用铆接装置
- 下一篇:电动铝门窗组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