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结构底板漏水综合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73997.3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5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许洪元;路宇龙;许仕达;杨迪;张文旭;代跃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45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结构 封板 底板 注浆管 压板 综合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 底板渗漏 泄水管 漏水 压梁 混凝土 防水堵漏材料 混凝土表面 结构耐久性 部位周边 反复处理 漏水部位 施工安全 施工工期 施工现场 使用功能 注浆加固 减压 排堵 泄水 注浆 洞口 灌注 防水 保证 封闭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结构底板漏水综合处理装置,包括封板、压板、泄水管、第一注浆管、第二注浆管、压梁;所述封板用于覆盖底板渗漏部位周边混凝土表面;所述压板用于从上方封闭所述封板的洞口;所述泄水管用于地下结构底板渗漏部位泄水减压;所述第一注浆管用于向混凝土内注浆;所述第二注浆管用于向所述封板、所述压板与底板间的空隙灌注防水堵漏材料;所述压梁用于将所述压板固定于下部所述封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排堵结合和对混凝土注浆加固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地下结构底板漏水部位处理难题,保证了地下结构防水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避免了反复处理所带来的人工、材料耗费和施工工期延误,保证了施工现场文明和施工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渗漏处理技术,特别涉及地下结构底板混凝土漏水部位堵漏与结构加固技术。
背景技术
地下结构施工中,因设计、材料、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原因,混凝土会产生裂缝或不密实。由于地下结构通常设计有包括刚性混凝土自防水和外部一至二道由柔性防水材料构成的防水设防,即使混凝土中的裂缝、孔隙为贯穿,或局部外防水失效,只要二者的缺陷不在同一部位,一般发生渗漏的概率较小。即便发生渗漏,也是局部、轻微、可修复的。地下结构渗漏危险性最大的部位为其他构件穿越结构处,如当在底板中埋设有钢格构式基坑支护结构支撑柱或塔吊基础支撑柱时。此类格构柱设置方式一般为穿过底板插入下部的灌注桩中。由于格构柱截面小,肢杆靠近,使得柱身范围底板混凝土浇捣非常困难,稍不注意便会出现蜂窝、孔洞,甚至断层,加之该部位底板外防水因格构柱阻断无法连续设置,发生渗漏的概率极大,而且一旦渗漏多为大量涌水。
目前,地下结构底板渗漏处理方式不外呼在混凝土表面以防水堵漏材料封闭或向混凝土内压力注浆堵漏加固,或二者兼用。其治理一般轻微渗漏效果理想,但对于大量涌水部位却无能为力。在地下水动水压力下,表面覆盖的防水层与混凝土面无法粘连,随时会被冲走,而注入混凝土内的浆液未及凝固就被水流带出,以致反复修反复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几无收效,最后多采用地面混凝土垫层覆盖补救,达不到根治的目的,依然存在隐患。地下结构底板涌漏水处理成为长期困扰建筑施工企业的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下结构底板漏水综合处理装置,适用于地下结构底板大量涌漏水部位处理。其采用排堵结合、综合治理方式,集引流、堵漏、混凝土防渗加固功能于一身,可快速有效地截断水流,堵塞渗水通道,修复混凝土缺陷。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作、安装、使用便捷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结构底板漏水综合处理装置,包括封板、压板、泄水管、第一注浆管、第二注浆管、压梁;
所述封板用于覆盖底板渗漏部位周边混凝土表面,所述封板为矩形环形结构,中部为矩形洞口;
所述压板用于从上方封闭所述封板的洞口;
所述泄水管连接在所述压板的中部,用于地下结构底板渗漏部位泄水减压;
所述第一注浆管设置在底板渗漏部位上部,用于向混凝土内注浆;所述第一注浆管的下部埋入混凝土内、上段穿过所述压板上外露;
所述第二注浆管设置在所述封板和所述压板的顶面,用于向所述封板、所述压板与底板间的空隙灌注防水堵漏材料;
所述压梁设置在所述压板顶部,用于将所述压板固定于下部所述封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封板为10mm~12mm厚钢板加工而成的矩形环形板件,所述封板中部的矩形洞口的长宽比底板渗漏范围大20mm;所述封板的条板净宽度尺寸为200mm~300mm;所述封板的顶面、沿所述洞口周边设置有角钢口框;所述封板的四面中部、位于安装所述第二注浆管的位置设置有灌浆孔;所述封板的顶面、位于所述口框两长边两端外侧设置有连接螺栓;所述封板的四角设有螺栓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739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开式球墨铸铁井盖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