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73790.6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6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汝大军;郭贤伟;马哲;刘郅轩;魏庆振;白大鹏;康建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24 | 分类号: | E21B47/24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晓红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节 脉冲发生器 钻井液 过线孔 接线孔 排污孔 注油孔 承压 堵头 喉式 空腔 通径 液压系统部件 液压系统压力 压力补偿孔 补偿压力 两端螺纹 内部空腔 外界连通 液压系统 安装孔 回转体 内螺纹 配套的 下接头 液压油 螺纹 孔喉 水眼 通孔 下端 种孔 连通 零部件 储存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该短节为一回转体,内部为通径空腔,用来安装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等核心零部件。通径空腔下端与水眼连通。短节上、下两端分别有上、下接头螺纹,两端螺纹均为内螺纹。短节壁一侧内部开有过线孔,过线孔两端均设有接线孔,在使用时两个接线孔中安装有承压堵头。短节壁另一侧开有4个通孔使短节内部空腔与外界连通,其中包括2个注油孔、1个排污孔、1个压力补偿孔,在使用时注油孔和排污孔安装有承压堵头。该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支撑、保护喉阀以及配套的液压系统部件,还可以充当液压系统的外壳,起到储存液压油、承受液压系统压力、提供补偿压力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钻探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
背景技术
随着定向井、大位移井、水平井技术的发展,对随钻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施工过程中,最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问题就是钻进中随钻测量仪器失去钻井液脉冲信号。失去信号之后,如果再继续施工,则井下信息无法获知,这就使钻井工程施工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只有起钻,检修和更换测量仪器。这就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
钻井液脉冲发生器是钻井液脉冲传输技术的核心,是随钻测量仪器重要的组成部分。钻井液脉冲传输方式主要有负脉冲、正脉冲、连续波三种。正脉冲信号发生器信号稳定,井下仪器结构简单,使用操作和维修方便,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井下信号传输方式。
目前,正脉冲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主阀与限流环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钻井液流道的截面积,引起钻柱内部钻井液压力升高,从而产生压力脉冲信号。在浅部地层施工时,钻井液排量大、含砂量高,钻井液中岩屑颗粒也大。在这种工作环境下,采用上述结构的常规脉冲发生器零部件极易磨损,导致脉冲信号幅值减弱,工作寿命降低。而且,这种脉冲发生器结构极易堵塞,导致其无法动作,从而造成脉冲发生器的失效。
因此,亟待开发一种新型钻井液脉冲发生器,能够适应大排量、高含砂量、携带大尺寸岩屑颗粒的钻井液,减缓钻井液对脉冲器零部件的冲蚀作用,以延长脉冲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主要用于安装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等核心零部件,能够有效支撑、保护喉阀以及配套的液压系统部件,还可以充当液压系统的外壳,起到储存液压油、承受液压系统压力、提供补偿压力的作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该短节为一回转体,内部为通径空腔,用来安装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核心零部件,通径空腔下端与水眼连通,短节上端有上接头螺纹,下端有下接头螺纹,短节的短节壁一侧内部开有过线孔,短节壁另一侧开有4个通孔使短节内部空腔与外界连通。
所述短节上、下两端的上接头螺纹和下接头螺纹均为内螺纹。
所述短节壁内部过线孔两端均设有接线孔,在使用时两个接线孔中安装有承压堵头。
所述短节壁上4个通孔包括2个注油孔、1个排污孔、1个压力补偿孔,在使用时注油孔和排污孔安装有承压堵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主要具有安装喉阀等核心零部件的作用,通过内部的空腔有效支撑和保护喉阀以及配套的液压系统部件。另外,所述短节还用作液压系统的外壳,通过上面的2个注油孔将液压油充注至液压系统中,并在注油孔上安装承压堵头,防止液压油外泄,这样可以起到储存液压油、承受液压系统压力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压力补偿孔为液压系统提供补偿压力,使液压系统在井下高压的环境下可以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孔喉式钻井液脉冲发生器喉阀短节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737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