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屏蔽门防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55529.3 | 申请日: | 2018-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93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祎 |
主分类号: | B61B1/02 | 分类号: | B61B1/02;E05F1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王金宝 |
地址: | 300171 天津市河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电器 微波探测装置 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 到位传感器 地铁屏蔽门 防夹装置 控制电路 一端连接 电机 乘客 人身安全 微波发射 隔离墙 波段 处理器 屏蔽 判定 报警 干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屏蔽门防夹装置,包括:电机、多个到位传感器、多个ATS模块、多个继电器、处理器、微波探测装置以及报警器;所述电机、到位传感器、ATS模块以及报警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波探测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屏蔽门上方隔离墙设置继电器以及微波探测装置,能够实现在微波发射后,与人体自身波段发生干涉,从而波频发生变化,接收后即能判定区域内是否有人体存在,当区域内有人体存在时,报警器进行报警,防止乘客被夹,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站台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屏蔽门防夹装置。
背景技术
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最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为了保证安全,国外及国内地铁行业为防止乘客掉入轨道进行防护的主要措施是在站台与轨道之间设置屏蔽门,屏蔽门不仅降低了人员掉入轨道这一风险,同时也减低了列车噪音,减少站台粉尘。但是由于设置了屏蔽门,使得列车与屏蔽门之间形成了一道缝隙,缝隙的宽度在12cm-30cm之间。当乘客在上下地铁列车时,由于拥挤等原因,可能被夹在缝隙之中,列车启动后造成人员伤亡。原本用于防护人身安全的屏蔽门,由于缝隙的存在,已屡次掠夺走了乘客的生命,人们匆忙上地铁时,经常被正要关闭的地铁屏蔽门夹伤,有的乘客在上车时被夹在屏蔽门和列车门之间,列车启动后,很容易受伤甚至死亡。
相关技术中,屏蔽门防夹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手段:
1、光幕防夹。即在屏蔽门内侧每20m或40m设置一组激光对射装置,如有人被夹在屏蔽门和列车之间,激光对射装置会被自动切断,从而发出报警。但是光幕装置因列车在隧道运行时,发出的共振,经常导致激光对射偏移,日常在没有夹人时,由于偏移而发出误报警,且调试维修光幕装置费时费力,只能在地铁运营结束后进行,因此经常因故障而暂时将光幕装置隔离屏蔽,导致装置无法发挥正常作用。
2、防夹挡板。即在两扇屏蔽门滑动门体下部加装两块挡板,在屏蔽门关闭过程中,挡板会遇到可能被夹的物体,使屏蔽门自动弹开。由于屏蔽门与列车车门难以做到同步关闭,且关门的先后顺序不确定,前后时差最大可达1s左右。乘客有可能在屏蔽门关闭后而列车车门未关闭的情况下,从车厢内被挤出,导致夹于列车与屏蔽门之间。
3、人员防护。地铁站台设置有站台值班员,在发车前,列车司机按照规章应当向后瞭望。应有双重人员防护。但是站台值班员由于屏蔽门玻璃反光的原因,在站台上如距离屏蔽门1m的位置站立,仅能瞭望到2至3个屏蔽门内是否夹人的情况。司机因长时间频繁作业,在瞭望过程中时常发生疏漏,因此人员防护手段不能做到本质安全。
相关技术中,主要使用物理探测(防夹挡板)、激光探测(光幕装置)、红外探测、超声探测、影像探测(人脸识别与跟踪)的方式检测屏蔽门附近是否有乘客,但是其中物理探测及激光探测已被应用,且经过实际论证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红外探测技术由于地铁列车外表温度及走行部温度难以控制,且区间内有活塞风、粉尘等因素容易被干扰,因此在地铁内稳定性极低。超声探测虽然精度高,不易被干扰,但单台设备造价昂贵,多用于医疗,精密加工,军事等领域。影像探测对探测区域的光照度有一定要求,地铁屏蔽门与列车之间照度情况较差,因此极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铁屏蔽门防夹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不能感应人员与屏蔽门的距离导致乘客乘车不安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铁屏蔽门防夹装置,包括:电机、多个到位传感器、多个ATS模块、控制电路、多个继电器、微波探测装置以及报警器;
所述电机、到位传感器、ATS模块以及报警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波探测装置连接;
所述电机用于驱动屏蔽门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祎,未经杨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55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