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45773.1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94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尹怀润;晏楠;牛阁;钟楚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2 | 分类号: | E21B43/12;G01L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黄溪;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管柱 阀门 量控制装置 油井气 本实用新型 第二检测器 控制系统 注气装置 注入气体 控制器 封隔器 套管 预设 生产井 第一检测器 原油 管线连接 环形空间 控制器电 单向阀 注入量 上端 侧壁 插设 下端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包括:注气装置、油管柱、封隔器、第一单向阀和控制系统;油管柱包括油管柱本体和第一管线,第一管线连接在油管柱本体上端的侧壁上,油管柱本体下端插设于生产井的套管内,封隔器设置于油管柱本体与套管围成的环形空间中,注气装置中设置第一检测器和第一阀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第二检测器,第一阀门和第二检测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在注入气体的流量与原油的流量之比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关小第一阀门;在注入气体的流量与原油的流量之比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开大第一阀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可以自动控制气体的注入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当地层供给的能量不足以把原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时,油井就停止自喷。为了使油井继续出油,需要人为地把气体(天然气、氮气、二氧化碳)压入井底,使原油喷出地面,这种采油方法称为气举采油。气举采油原理是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与油层产生流体在井筒中混合,利用气体的膨胀使井筒中混合液密度降低,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
现有的气举采油方法,通过地面向油套环空(反举)或油管(正举)注入高压气体,使之与地层流体混合,降低液柱密度和对井底的回压(井底流压),将流入到井内的原油举升到地面,从而提高油井产量。
但是,现有的气举采油方法,采用人工调节阀门开闭的大小,不易控制高压气体的注入量,若注入高压气体量太大,容易产出原油含气量大,造成浪费;注入高压气体太少,会使原油无法举升到地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气举采油方法中不易控制气体的注入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包括:注气装置、油管柱、封隔器、第一单向阀和控制系统;
油管柱包括油管柱本体和作为生产井中的原油的流通通道的第一管线,第一管线连接在油管柱本体上端的侧壁上,油管柱本体下端插设于生产井的套管内,封隔器设置于油管柱本体与套管围成的环形空间中,第一单向阀连接在油管柱本体下端的侧壁,第一单向阀用于防止油管柱本体内的气体流到环形空间中,第一单向阀位于生产井的井口与封隔器之间;
注气装置中设置第一检测器和第一阀门,注气装置用于向封隔器上方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气体,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注入气体的流量;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第一管线中原油的流量的第二检测器,第一阀门和第二检测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
注入气体的流量与原油的流量之比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关小第一阀门;
注入气体的流量与原油的流量之比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开大第一阀门。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
第一单向阀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单向阀沿油管柱本体的侧壁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
还包括压力表和压力表报警装置,压力表与油管柱本体上端的侧壁连接,压力表用于检测油管柱本体内的气体的压力;
压力表和压力表报警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在压力表检测的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压力表报警装置发出警报,并控制第一阀门关闭。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气举量控制装置,
还包括第二管线和第二单向阀,第二管线用于连接注气装置和封隔器上方的环形空间,第二单向阀用于防止油管柱本体内的气体进入环形空间中,第一检测器、第一阀门和第二单向阀均位于第二管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457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