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07013.1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4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魏陈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亚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366 | 分类号: | C01B32/3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杨海军 |
地址: | 224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体 加热再生装置 微波再生装置 再生装置 出料口 螺杆输送装置 隔板 活性炭粉体 进料口 出料 加热 微波 体内 电阻加热方式 本实用新型 电加热元件 微波磁控管 活性炭 生产效率 由内向外 再生效果 喂料口 蒸汽管 通孔 左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包括微波再生装置和加热再生装置,微波再生装置包括第一炉体、设于第一炉体左端的出料口、设于第一炉体右端上部的喂料口、第一螺杆输送装置和微波磁控管,加热再生装置包括第二炉体、设于第二炉体左端下部的出料口、设于第二炉体右端的进料口、第二螺杆输送装置、设于第二炉体内上部的蒸汽管、设于第二炉体内的电加热元件,微波再生装置出料口与加热再生装置进料口之间通过出料隔板相连,所述出料隔板上设有通孔。该再生装置采用微波和加热组合,利用微波由内向外加热结合电阻加热方式,利用两者对活性炭再生活化的各自优势互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很好的再生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炭再生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药剂洗脱法、生物再生法、湿式氧化法和加热再生法。目前的加热再生法可以采用炭化炉或微波加热法进行加工,但是炭化炉结构复杂,需要采用填充燃料,能源消耗大,加工效率低下;而微波加热法虽然效率高能耗小,但其由外向内且具有选择性的加热方式导致活性炭再生效果不稳定,难以产业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采用微波和电阻加热组合互补方式,利用微波由内向外加热结合电阻加热的方式,利用两者对活性炭再生活化的各自优势互补,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获得很好的再生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包括微波再生装置和加热再生装置,微波再生装置包括第一炉体、设于第一炉体左端的出料口、设于第一炉体右端上部的喂料口、第一螺杆输送装置和微波磁控管,所述第一螺杆输送装置横设于第一炉体内,微波磁控管设于第一炉体外侧,加热再生装置包括第二炉体、设于第二炉体左端下部的出料口、设于第二炉体右端的进料口、第二螺杆输送装置、设于第二炉体内上部的蒸汽管、设于第二炉体内的电加热元件,第二螺杆输送装置横设于第二炉体内,蒸汽管的一端穿过第二炉体端部与外部的蒸汽输送管连接,蒸汽管另一端伸入第二炉体内,所述蒸汽管上设有蒸汽孔,微波再生装置出料口与加热再生装置进料口之间通过出料隔板相连,所述出料隔板上设有通孔。
进一步地,第二炉体左端设有端盖,所述电加热元件通过第二炉体端部的端盖与第二炉体内部连接,蒸汽管的一端穿过第二炉体端部的端盖与外部的蒸汽输送管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炉体外套设有金属反射罩,微波磁控管均匀分布安装于金属反射罩上。
进一步地,加热再生装置还包括保温壳体,保温壳体套设于第二炉体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隔板上的通孔呈锥形,靠近第一炉体出料口一侧的通孔直径大于靠近第二炉体进料口一侧的通孔直径。
进一步地,第一螺杆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穿过第一炉体右侧与第一电机相连。
进一步地,第二螺杆输送装置包括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一端穿过第二炉体左侧与第二电机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元件为电加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元件外套设有玻璃保护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微波和电阻加热组合互补联合活化再生方式,利用微波由内向外加热以及不同物质吸波效果不同的特点,快速分解活性炭的负载物,再结合电加热元件对活性炭粉末加热,对微波初次再生的活性炭进一步活化再生,获得的活性炭再生效果好。
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再生装置可实现连续生产,结构简单。
3、采用两步加热再生方式,相比于单一加热再生方式,生产率提高,且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粉体再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亚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亚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07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