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监测高频电流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96493.2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06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天凤;樊会娟;张佩;李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开天电气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钟欢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磁芯 电压取样模块 电气化铁路 半环形 高频电流传感器 局部放电监测 电缆 本实用新型 输出接口 线缆连接 接地线 同轴线 壳体 体内 高频线圈 壳体开合 现场安装 相对开口 灵敏度 夫斯基 开口处 输出端 传感器 侧壁 绕制 套住 拆卸 对开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监测高频电流传感器,包括两个一侧相对开口的壳体,两个壳体内开口处分别设置半环形高频磁芯,两个半环形高频磁芯共同构成环形的高频磁芯,其中一个壳体内的半环形高频磁芯上绕制有线圈且该壳体正对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同轴线输出接口,线圈的输出端通过高频线缆连接有电压取样模块,电压取样模块通过高频线缆连接于同轴线输出接口。本实用新型在高频罗高夫斯基高频线圈基础上,增加电压取样模块功能,增大信号的感应强度,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另外在外观和结构设计上有独特改进,通过两个相连的壳体开合套住电气化铁路电缆的接地线,在不对接地线结构拆卸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现场安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化铁路牵引电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监测高频电流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线路的飞速发展,牵引变电站的增多,电缆用量大大增加,电缆问题也对铁路牵引系统的可靠性造成了极大影响。输电线路电力的稳定运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电缆局部放电监测一直是检验电缆绝缘性能的主要非破坏性项目,具体是通过局部放电监测来判断电缆内部绝缘材料的老化程度,评估电缆的运行电老化寿命,做到事前故障预警,及时检修,避免击穿停电事故的发生。
电缆终端接头是绝缘事故的高发部位,电缆附件已经成为线路绝缘的薄弱环节和运行故障的典型部位。附件本身的电气绝缘性能、电缆的质量以及电缆的敷设和安装工艺等都可能会造成运行故障。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运行风险。因此研究电缆局部放电传感器,实现对电缆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和非停电时的带电检测,可以实时掌握运行状态下电缆的局部放电水平,从而可以准确判断内部绝缘的劣化状况,为状态检修提供依据,避免绝缘故障的发生。
经过检索发现,国内外目前用于电缆局部放电的传感器有许多种,但是针对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传感器却并没有,对于普通电缆局部放电传感器主要是电容型传感器、电感型传感器、射频天线式传感器等,其中电感型传感器型最多。但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传感器由于受到外界电磁信号干扰,检测灵敏度较低;另外由于传感器整体防水性不好,容易因为传感器受潮导致性能下降;最主要是由于电缆的特殊性,绝缘层较薄,局部放电信号幅值较小,因此目前普遍传统局部放电传感器不能直接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的局部放电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的局部放电传感器无法适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检测、而目前又没有适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检测专用传感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监测高频电流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气化铁路电缆局部放电监测高频电流传感器,包括两个一侧相对开口的壳体,两个所述壳体相连接组成具有容置空间的传感器外壳,两个所述壳体内开口处分别设置半环形高频磁芯,两个所述半环形高频磁芯共同构成环形的高频磁芯,其中一个壳体内的半环形高频磁芯上绕制有线圈且该壳体正对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同轴线输出接口,所述线圈的输出端通过高频线缆连接有电压取样模块,所述电压取样模块通过高频线缆连接于同轴线输出接口,所述同轴线输出接口做过防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两个所述壳体内部通过浇注环氧树脂密封,两个所述壳体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传感器通孔。
两个所述壳体的一面侧壁通过合页相连。
两个所述壳体正对合页的另一面通过锁紧卡扣连接。
所述传感器外壳上下表面对应设置有多对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开天电气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开天电气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96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