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82665.0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04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林守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迫器 介入手术 圆环气囊 充气口 穿刺点 压迫 本实用新型 壳体底座 外周 活塞 内部设置 吸附力 有压力 传感器 移位 底座 柔软 环绕 损伤 皮肤 包围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括壳体底座,在壳体底座外周设置有环绕包围底座外周的圆环气囊,圆环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上设置有与充气口配合的活塞,圆环气囊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能在对介入手术病人的穿刺点进行压迫时更加柔软舒适,同时在压迫时能增大压迫器与皮肤之间的吸附力,防止压迫器移位,还能显示压迫的压力,防止压迫的压力过大,对患者造成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
背景技术
介入手术常用于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检查与治疗,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最普遍、标准的方法,临床上广泛开展,然而,介入术是一种经股动脉穿刺的有创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常出现皮下淤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因此,穿刺点的压迫至关重要。传统的压迫器的边缘只有两个穿带孔,并只有一条绑带通过穿带孔固定在患者腰腿部,另一条绑带未经穿带孔固定,这样压迫器固定不牢固,稳定性差,特别患者在翻身时,压迫器易移位,出现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周围皮肤出现皮下瘀血、血肿等状况,同时压迫面积小,边缘吸附力不够,患者移动时容易移位,并且边缘不够柔软,容易造成压迫边缘皮肤摩擦形成水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能够显示压迫点的压力,在压迫时更加柔软舒适,与皮肤的吸附力增大以及设置四个穿带孔防止压迫器发生移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括壳体底座,在壳体底座外周设置有环绕包围底座外周的圆环气囊,圆环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上设置有与充气口配合的活塞,圆环气囊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壳体底座上方设置有绷带固定座,绷带固定座上方设置有压板,在绷带固定座与压板之间设置有两条相互交叉的绷带,所述绷带固定座上设置有四个用以创设绷带的绷带孔,所述压板上方设置有旋钮,旋钮上端面设置有显示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数据的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绷带固定座中心设置有螺孔A,压板中心设置有螺孔B,绷带中心设置有通孔C,壳体底座上端面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D,旋钮下端面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穿过螺孔A、螺孔B、通孔C和中心孔D伸入壳体底座内,壳体底座内设置有与螺柱下端连接的横板。
进一步的,所述绷带固定座内设置有电源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显示屏、控制器均与电源装置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绷带固定座上设置4个穿带孔,增加压迫器的稳定性,使压迫器能牢固的压迫穿刺点,防止压迫器移位、滑动引起出血;
(2)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囊进行压迫,配合压力传感器检测压迫的压力,能避免过度压迫,对患者造成损伤,同时气囊能增加与皮肤的吸附力,使压迫器对穿刺点的压迫更加牢固,防止压迫器移位,对穿刺点造成损伤。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绷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底座;2-圆环气囊;3-充气口;4-活塞;5-压力传感器;6-绷带固定座;7-压板;8-绷带;9-绷带孔;10-旋钮;11-显示屏;12-螺柱;13-横板;14-电源装置;1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826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