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空楼板模板和中空楼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37574.5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4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伟洪 |
主分类号: | E04G11/36 | 分类号: | E04G11/36;E04G11/48;E04B5/16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刘娟宜 |
地址: | 中国澳门邮*** | 国省代码: | 中国澳门;8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层 平板部 护板 外沿 中空楼板 中空楼板结构 边框 开口 有效厚度 反扣板 上表面 支撑脚 多块 本实用新型 外侧侧壁 上端 隔挡 减小 空腔 外周 用料 拼接 连通 混凝土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模板和中空楼板结构。中空楼板模板包括平板部和多个支撑脚,支撑脚的上方设置开口,开口以下形成空腔;平板部的外沿设置一圈外沿凹槽,外沿凹槽与多个开口连通,外沿凹槽的外侧侧壁为围绕于平板部外周的边框,边框包括多块相互连接的护板,至少一块护板上连接有从该护板上端向斜下方外伸的反扣板;外沿凹槽和护板均位于上表面所在的水平位置以下。中空楼板结构包括相互拼接的多块中空楼板模板。位于平板部上表面以上的混凝土层不再受到护板和反扣板的隔挡影响,平板部以上的混凝土层厚度即为混凝土层的有效厚度,保证混凝土层有效厚度的前提下,混凝土的用料大大下降,且混凝土层的整体厚度得以减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板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中空楼板模板和中空楼板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1720095679.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中空楼板结构,中空楼板结构由多块中空楼板模板拼接而成。中空楼板模板上,平板部的四周具有朝上伸起且向外倾斜的护板,至少一块护板上设有朝下延伸且向外倾斜的反扣板,平板部的下部设有多个支撑脚,相邻的中空楼板模板之间通过反扣板与护板的扣合实现拼接。
现有的该种中空楼板模板存在的问题是,护板在平板部的外周位置向上伸出,多块护板在平板部的上方围绕成容纳空间,在多块中空楼板模板组成中空楼板结构后,灌注混凝土时需先注满上述容纳空间,方能在容纳空间以上的水平位置形成有效混凝土层,即混凝土层的总厚度并非混凝土层的有效厚度,需要额外提高混凝土的厚度以达到原设计目标,混凝土层总厚度增加,引起建筑物原结构楼板承重能力要求提高、成本提高和物料浪费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资源且保证混凝土层有效厚度的中空楼板模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资源且保证混凝土层有效厚度的中空楼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中空楼板模板包括平板部和设置在平板部底部的多个支撑脚,平板部在支撑脚的正上方设置开口,开口向下延伸以在支撑脚中部形成空腔,支撑脚的底部密封;平板部的上表面外沿设置一圈朝上的外沿凹槽, 外沿凹槽与多个开口连通,外沿凹槽的外侧侧壁为围绕于平板部外周的边框,边框包括多块相互连接的护板,至少一块护板上连接有从该护板上端向斜下方外伸的反扣板;外沿凹槽位于上表面所在的水平位置以下,护板位于上表面所在的水平位置以下,外沿凹槽的周壁凸起于平板部的底部而形成外沿加强肋,外沿加强肋连接于多个支撑脚之间。
由上述方案可见,由于护板、反扣板以及外沿凹槽均整体位于平板部所在的水平位置以下,且外沿凹槽通过开口与支撑脚中部的空腔连通,在外沿凹槽内灌注满混凝土后,位于平板部上表面以上的混凝土层不再受到护板和反扣板的隔挡影响,平板部以上的混凝土层厚度即为混凝土层的有效厚度,保证混凝土层有效厚度的前提下,混凝土的用料大大下降,且混凝土层的整体厚度得以减小。
进一步的方案是,护板与反扣板之间连接有水平延伸的连接板,护板、反扣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扣合空间。
由上可见,拼接后的中空楼板模板在混凝土灌注前或后都可以有冷缩热胀的伸缩空间,相邻的两块中空楼板模板拼接后,护板位于扣合空间中,由于连接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量,相互拼接的两块中空楼板模板之间则具有一定的相对移动量,以适应混凝土冷缩热胀的变化。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支撑脚包括多个主支撑脚和多个辅助支撑脚,主支撑脚的横截面积大于辅助支撑脚的横截面积;多个主支撑脚设置在平板部的边角处和中部,多个辅助支撑脚设置在平板部的外侧。
由上可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不同大小的支撑脚,可达到更高的强度,且可减小中空楼板模板的厚度,节省资源。
进一步的方案是,平板部上设置有中部凹槽,中部凹槽连通于多个开口之间,中部凹槽的周壁凸起于平板部的底部而形成中部加强肋,中部加强肋连接于平板部中部的主支撑脚与平板部边角处的主支撑脚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伟洪,未经黄伟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375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墙底角铝
- 下一篇:一种叠合板模具的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