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列车直流供电系统的连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24544.0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3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廷;王大朋;张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0 | 分类号: | H02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063035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连接设备 干线 直流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 负极 第一开关 连接装置 直流用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 控制器设置 二极管 列车运行 控制器 列车 开闭 供电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列车直流供电系统的连接设备。该连接设备包括: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开关控制器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设置在第一直流供电系统的第一正极干线、第二正极干线和第一负极干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正极干线、第二正极干线和第一负极干线的开闭;使得由该连接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供电系统,无论哪一个出现亏电,均可由另一个供电系统供电,从而使所有车辆上的直流用电设备都能正常工作,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直流供电系统的连接设备。
背景技术
相比大多数传统列车,动车组列车具有牵引力大、加速度快、污染小以及占地省等多种优点,现已广泛用于各种高快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成为客运列车的主流。目前高速短编组动车组通常为8辆车组编形式,长编组动车组通常为16辆车组编形式。动车组上有很多设备需要直流电供应,例如:控制系统、照明系统、空气压缩机、车载信号和通信设备等。保证动车组中各个车辆上直流用电设备的正常供电至关重要。
现有技术中,对长编组动车组进行直流电供应时,采用的是前后半列独立供电的方式,即前面8辆车采用一个供电系统,后面8辆车采用另一个供电系统。
但是,上述直流供电的方式,在任意一个供电系统出现亏电的情况下,整列车控制网络便无法建立,运行安全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列车直流供电系统的连接设备,用以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列车直流供电系统的连接设备,包括:
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开关控制器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设置在第一直流供电系统的第一正极干线、第二正极干线和第一负极干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正极干线、第二正极干线和第一负极干线的开闭;所述第一正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正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使得由该连接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供电系统,无论哪一个出现亏电,均可由另一个供电系统供电,从而使所有车辆上的直流用电设备都能正常工作,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连接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开关控制器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设置在第二直流供电系统中的第三正极干线、第四正极干线和第二负极干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正极干线、第四正极干线和第二负极干线的开闭;所述第三正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四正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干线和所述第二负极干线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正极干线为第一直流供电系统的直连电池正极干线,所述第二正极干线为第一直流供电系统的常规供电正极干线;
所述第三正极干线为第二直流供电系统的直连电池正极干线,所述第四正极干线为第二直流供电系统的常规供电正极干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端子排和第二端子排,所述第一正极干线、第二正极干线和第一负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一端子排和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端子排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二端子排和所述第二负极干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
第三端子排和第四端子排,所述第三正极干线、第四正极干线和第二负极干线通过所述第三端子排和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24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