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燃料元件与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嵌套的一体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19577.6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70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曾勤;黄瑀琦;史莹;周遥;孙启政;林显斌;蔡杰进;李志峰;刘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C15/257 | 分类号: | G21C15/257;G21C15/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裴磊磊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燃料元件 冷却热管 并行式 蒸发段 一体化结构 核反应堆 嵌套的 直管段 包壳 底面 本实用新型 长方体结构 长度一致 传热性能 燃料芯块 正六边形 中心蒸汽 绝热段 冷凝段 六棱柱 中心孔 管壁 芯孔 紧凑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燃料元件与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嵌套的一体化结构,包括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或者底面为正六边形的六棱柱结构的核燃料元件;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由两根直管段和两个U型弯头连接起来,两根直管段的蒸发段分别置于两个相邻的核燃料元件中部的芯孔中,冷却热管的中心蒸汽区在轴向上自底部到顶部依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蒸发段的长度与核燃料元件的长度一致;核燃料元件内部为燃料芯块,外部为包壳,中心冷却热管的管壁与核燃料元件中心孔内侧的包壳设计为一体。整体结构简单、布局紧凑、安全性高、传热性能好、适应性好,特别适用于空间核反应堆以及其他小型核反应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燃料元件与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嵌套的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太空探索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太空探索应用需求的扩大,人类已将目光放到了远离地球甚至远离太阳系的星球,并希望在星球上建设太空基地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未来在其他星球表面(如月球、火星等)进行空间基地的建设,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军事和政治价值。空间基地的建设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空间环境,能源的稳定供应与管理成为空间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太阳能电源和化学能电源因为自身的固有缺陷,无法克服如昼夜变化、燃料储量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空间基地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不受环境影响、功率大、寿命长、安全可靠、能源供应可持续性强,因此被认为是空间基地与其他深空探测任务中理想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
由于空间核反应堆在空间基地与其他深空探测任务中具有许多无法替代的优势,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对空间核反应堆进行了诸多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数十种空间核反应堆方案,其冷却方式包括气体冷却、液态金属冷却、热管冷却等。由于空间基地环境的复杂性,非能动冷却技术是空间核反应堆的首选,而热管冷却技术是具有高热导率、高瞬态反馈性能、高可靠性、低保养需求等优点的非能动冷却技术,因此目前空间核反应堆设计大都采用热管冷却。
在现有空间核反应堆设计中,单根冷却热管被布置在燃料元件中,在堆芯径向布置上,现有的布置方式有的会导致燃料元件与热管之间存在间隙,造成燃料填充率较低,而燃料元件与热管之间的间隙通过结构材料进行填充后,导致核反应堆临界质量及堆芯总质量的增大;有的会对单根热管的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有一根热管失效,该热管处的核燃料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很难被周围的热管带走,可能会导致核燃料元件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可靠性好、布局紧凑的核燃料元件与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嵌套的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核燃料元件与回路并行式冷却热管嵌套的一体化结构,包括核燃料元件和冷却热管,冷却热管置于核燃料元件中心,且相邻的两个核燃料元件中心的冷却热管的两端采用U型弯头连接,形成回路并行式。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热管自内向外依次为中心蒸汽区、多孔吸液芯、液态环腔和管壁,其中管壁与核燃料元件的内侧包壳设计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吸液芯的孔隙率为0.5至0.7。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热管的中心蒸汽区在轴向上自底部到顶部依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且相邻两个冷却热管中心蒸汽区的蒸发段底部采用蒸发段U型弯头连接,冷凝段顶部采用冷凝段U型弯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核燃料元件的内部为燃料芯块,外部为包壳,所述冷却热管的蒸发段长度与核燃料元件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燃料芯块与所述包壳之间留有0.1至0.3mm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核燃料元件是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结构,或者底面为正六边形的六棱柱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195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