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89087.6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99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祖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祖扬 |
主分类号: | A61B5/15 | 分类号: | A61B5/1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王佳妮 |
地址: | 2003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状部 内置滑套 保护壳体 尾座部 针管 针头自动回缩 本实用新型 前后滑动 锁定 保护壳 采血针 滑动 向后 体内 微型化 贯通 产品设计 弹簧套装 患者血管 交叉感染 近似字母 中空壳体 长条块 长条形 针刺伤 弹簧 解锁 内壁 尾端 针座 损伤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针座,包括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和尾座部;针管安装于第一筒状部内;内置滑套,其为横截面呈近似字母C字形的、两端贯通的长条块,第二筒状部安装于所述内置滑套内且可前后滑动;保护壳体,其为长条形的、两端贯通的中空壳体,内置滑套安装于保护壳体内且可前后滑动;弹簧套装于第一筒状部上;尾座部与保护壳体的尾端形成锁定结构。当尾座部与保护壳体解锁后,弹簧的作用力推动第二筒状部向后滑动,当第二筒状部与内置滑套锁定后,继续带动内置滑套向后滑动并与保护壳体锁定,此时针管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内。本实用新型能防止针刺伤和交叉感染,减少针管对患者血管内壁的损伤,产品设计微型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被有效使用的安全采血针主要以美国碧迪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采血针为代表。如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一款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其原理是利用安装在采血针前段的弹簧和锁定装置,在采血结束后按压锁定装置解锁,弹簧会将针管回拉至针套内以避免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以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为例,其产品设计存在诸多缺陷或不足,如整体体积较大(约近40毫米长),导致使用不方便,针管与针座底部有较大距离,导致针管与皮肤或血管间会产生较大斜角,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血管损伤,解锁弹簧的按键容易被意外触发,产品结构较复杂,生产成本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安全采血针的关键技术要求主要是:
1)针管与针座底部的垂直距离不能超过1.5个毫米,否则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
2)采血针由于要较长时间固定在患者手背上不能体积太大,否则使用不方便且导致患者不适等。
市场上现有被广泛使用的传统采血针,在拔出针管时,操作人员会扳起并握住手柄来拔出针管,该操作过程会导致针管在血管内转动,存在针尖损伤血管的潜在风险(这就是经常输液的患者容易患静脉炎的原因之一)。使用过的污染针管裸露在外容易导致针刺伤和二次损伤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上述壁迪生产的软管式安全采血针,除了使用不方便,还存在二次伤害和在拔出针管时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的潜在风险。
其它各类安全采血针的创新设计,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技术难点:1)难以同时满足对采血针的技术和安全要求并实现微型化设计和使用方便。有的产品设计尚佳但却无法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
1.防止针刺伤与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分段式组合结构来实现产品微型化,满足采血针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感;
2)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简化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紧凑、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祖扬,未经王祖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890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体式血糖监测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采血针